孙洪磊张舵
据新华社电(记者孙洪磊张舵)近年来,相声开始悄然回到京津地区的茶馆、小剧场。多年没有机会登台演出的老演员,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演出;一些几十年的老段子被重新发掘出来。一些相声艺术家感叹地说:“在这里演出不单是为了挣钱,更主要的是让观众了解传统相声的魅力和内涵。”
中国大戏院位于天津最繁华的劝业场附近,每晚的相声小剧场只收10元门票。石磊经理说,小剧场每天有评戏、大鼓等多个表演专场,但相声专场是最受欢迎的,每次都座无虚席。
天津市哈哈笑艺术团是活跃在天津茶馆剧场里的主要民营表演团体之一,宋勇团长说,艺术团1987年成立时还演相声,随后就断了很长时间,直到1999年才重新组织演员,开始演相声专场。为了吸引观众,艺术团几年里整理出100多个传统段子,又创作了20多个新段子,还在相声网站上公布演出节目单。
跟着相声回归茶馆的,还有一大批兴致高昂的观众。记者采访发现,如今的相声听众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据哈哈笑艺术团粗略统计,如今87%的观众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每逢周末或放假,还有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坐火车来到名流茶馆,在这里听上一两晚上相声。
与茶馆的传统相声相比,电视相声近年来似乎越来越花哨,受到二人转、小品等舞台艺术的影响,相声也开始讲究起灯光舞美和立体包装了。不少演员深有感触地说,电视是一把“双刃剑”,给“笑星”带来名声和方便时,也害了相声。
著名相声演员师胜杰接受采访时坦言,相声是一门特殊的喜剧艺术形式,不需要过多的音乐、服装等道具辅助,完全靠演员的语言功力和表演技巧。
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后,相声题材范围似乎变得越来越狭窄,究竟如何突破瓶颈?
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薛宝琨认为,当务之急是破除相声创作的思想禁锢。文化的含义十分宽泛,但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把文化单纯理解为政治,把相声从文化中剥离,把讽刺看成微言大义,这不符合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如马派相声的经典段子都是对现实生活各种无奈的反映,是物态环境在意识中的抗争,其实相声的最高层次是用语言真实地反映生活,与观众坦诚相见,当今相声创作枯萎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演员们不善于讽刺,更不敢于讽刺。相声艺术急需化讽刺为自嘲,化物态为心态,通过改革进行相声文化的自省,摆脱肤浅与浮躁,扩大相声创作的思想根源。
有专家认为,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谓的“说学逗唱”是所有民间艺术的特点,相声的核心生命力在于市民意识,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关心和评价。因此,相声回归小剧场,不仅是形式上的回归,更是相声精神的复归,是新世纪相声寻求新发展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