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9·11文学大作厚积薄发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3月19日04:42 北京青年报

  “9·11”事件过去已有三年多,虽然事件发生后不久,诗歌、剧本、纪录片,以及纪实作品络绎不绝地涌现,但却没有一本与“9·11”相关的文学作品能吸引大群读者。然而在长达三年之久的沉默后,文学界终于对这一致命恐怖事件的涵义与后果做出反应,一批以“9·11”及后续事件为主题的重量级文学作品陆续登陆图书市场,作者多是世界文学界知名人物。

  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在《世界之窗》中构思出父子俩在世贸大厦第107层共进早餐的动人一幕。该书一出版便登上法国的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宝座。《极度嘈杂,极端接近》的作者乔纳森·萨法兰·福尔则试图刻画出一个9岁孩子不畏艰难,在纽约市寻找父亲遗留的钥匙的感人故事。福尔的书中包含了大量空白,或仅有一句话的页面,还穿插大量照片与插图。

  在《好牧师之子》中,雷诺兹·普莱思叙述了一个艺术品修复师在“9·11”的早晨回纽约的途中飞机突然驶向另一个方向;而与此同时,他在曼哈顿的公寓也被夷为平地。以《赎罪》一书扬名的伊恩·麦克伊文的新作《星期六》则以一场父女间对中东人看法的辩论,生动映射出灾难后浮现在美国民众间的种种躁动不安与杯弓蛇影。

  琳恩·莎朗·施瓦茨在其新作《凶兆》里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的图书管理员在布鲁克林桥上目睹飞机撞击世贸大厦后所经历的内心变化。尼克·麦当诺的《三弟》则花大量篇幅描写主角在“9·11”事件发生时,不顾万险冲入市中心寻找兄弟的感人故事。著有《野兽》的美国知名作家与评论家乔伊斯·卡罗尔·奥兹的新短篇小说《变种人》则涉及了一个在“9·11”中被困公寓的女人。

  “9·11”直接影响的人太多了,而作家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将读者直接带入世贸大厦、重温灾难时的血腥场景很可能会激起民愤,不少作家最初都曾被出版人劝阻回避这个敏感的题材。文学界三年的延迟反映出创作长篇小说需要更微妙复杂的酝酿过程。哥伦比亚大学英文系教授詹姆斯·夏皮罗说:“一些艺术形式,譬如诗歌或阿特·斯皮格尔曼的卡通画,能对‘9·11’这样的题材做出较为直观的处理。但小说需要更多,一部小说必须支撑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必须让人,特别是经历过事件的人感到真实可信,而不只是对事件本身的重述而已。”

  对于此前“9·11”文学大作的缺乏,专家并无定论。但观及过往,奥兹与夏皮罗一致认为,以灾难性事件为焦点的佳作,通常需要多年时间酝酿沉淀。《西线无战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1年才出版。描写二战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花了16年成稿。而越战小说中最具开创性的作品———蒂姆·欧布赖恩的《负荷》则出版于越战爆发近20年后。

  文/新华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