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片场刚从《神雕》片场撤出来的大胡子张纪中准备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跟记者聊一会儿,于是走出陆云庄来到一片空地上,在一张废弃的长板凳上落座。采访刚刚进入状态,天公不作美,又飘飘摇摇地洒起雨来,于是又转战到房檐下。
浪漫,又见浪漫
记者:《神雕》算是金庸作品里比较浪漫的一部,也是您拍过的武侠剧里最浪漫的一部吧?
张纪中:对,可以算是最具浪漫气质的一部戏。整体基调都以浪漫为准,小龙女与杨过的姐弟恋,这是最主要的。首先要让观众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但多美的画面都要为剧中的人物服务,我拍浪漫戏最忌讳一点就是为浪漫而浪漫,它是一种通过人物的塑造表现出来的感觉和情感,我曾问金庸老先生什么叫浪漫,他回答就是不常见到的东西就是浪漫。
记者:具体讲讲其中哪些部分比较浪漫感人?
张纪中:比如将要拍的玉女心经这一段,杨过要跟小龙女练功,不是简单地只对手掌,会采取一种唯美的手法。像李莫愁的死都是一种浪漫的符号,总之这种武戏的浪漫是根据人物的个性来的,虚实结合,要能塑造人心灵的东西。
武侠,引领世界
记者:这部戏的武戏这么多,会不会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一个亮点?
张纪中:那倒不会,虽然《神雕》的武戏是我拍的前几部武戏总和还要多,但我们在电脑特技方面毕竟跟人家有差距,就如同你看以前我拍的《三国演义》,当时看挺好,现在呢,我都看不过去。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对影视制作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不自觉地拿你的东西跟别人比,你看完《亚瑟王》和《魔戒》,再看我们国内的这些电脑特技,没法比。虽然国内的科技进步得很快,但我们在实际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我的观点就是科技的进步和影视的进步是互相促进的。
记者:您是不是觉得您的武侠剧已经达到一种高度了?
张纪中:随着对武侠小说精神的研究越来越透彻,我的武侠剧也在音响、音乐、画面等方面得到了总体的提升,我们内地的武侠剧可以说已经走在了港台的前面,前几年大家流行看港台武侠剧,但现在比比立刻会显现出内地武侠剧的文化含量,当然内地的武侠剧还要走在亚洲的前面、世界的前面,因为武侠只有中国有。
记者:那您觉得在武侠上还有什么可挖掘的东西?
张纪中:梁羽声、古龙等等,多了,我都没碰到过,包括一些古代武侠小说,《七侠五义》等等,但古代的武侠都讲一些大内高手,一个王朝的稳定和皇帝的需要造就出的侠士。而新武侠讲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就像金庸老先生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正是这种现实主义的武侠精神吸引了我。
记者:拍了这么多金庸,会不会考虑拍古龙?
张纪中:现在没那么多精力去想,也许有机会会拍。古龙的想像力是无边的,比如“没人见过小李飞刀,因为见过他的都已不在人世”,你说我怎么拍,太难。
电视,不同电影
记者: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关于电视剧分级的提议很强烈,您怎么看?
张纪中:我觉得实际操作起来比电影分级要困难,因为电视家家都有,电视剧的分级只能是在时间段上做,涉案剧不是已放在晚上11点以后了吗?但如果一些不适合青少年看的片放在很晚播,有些人就是要等到那个点看,那就没办法了。不像电影,它很商业化,分级之后可以更好地发展它。
记者:会不会考虑拍金庸小说的电影版?
张纪中:现在光电视剧就忙不过来了,不过也在尝试。金庸小说那么长,2个小时的电影能表现出来什么?只能断章取义,如果把握不好,谁都不会满意。原来一些导演拍的电影版跟金庸小说本身一点关系没有,只是借个身,有什么意思啊?我要拍,就一定要与原著有关。
热爱,学会吃苦
记者:剧组的好多人都喊累,您觉得怎么样?
张纪中:当然也是累,本来说要今年开机的《鹿鼎记》和《碧血剑》,现在也已经放慢速度了,因为现在还有一个《吕梁英雄传》8月份就要播出,《神雕》10月底要完成,明年元旦播出,所以那两部今年肯定拍不成了。干这一行累那是职业特性,那些演员出名的时候怎么不喊累了?干这一行就要热爱这一行,就得克服各种困难。
记者:您能给黄晓明和刘亦菲打多少分?
张纪中:表演分数留给观众打,但他们在拍戏中的表现我可以给他们两个都打100分,很满意。还有扮演金轮法王的演员巴音,他的敬业精神是全剧组都有口皆碑的。
记者手记:
在采访大胡子时,正巧他的太太也来探班,一直在一边撑着雨伞等他,张纪中很热情地把他太太介绍给本报记者,说她刚忙完自己手头的工作就跑过来看他。采访完后,张纪中同太太十指相扣离开了片场,不难预见,张纪中是一个浪漫的人。
张纪中接受采访的时候不断有电话打进来,多是一些媒体的电话访问,张纪中很不爽,因为这两天王菲和李亚鹏飞赴巴黎的消息漫天飞,记者多是冲这事来的,就听大胡子推着说:“不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他们结不结婚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撂下电话,他一阵牢骚,“前一阵愣说我送李亚鹏一套别墅,这哪跟哪啊?我就打电话给他,说我送你一套房,不知道什么时候,反正是送了,现在媒体都这么说,你就感谢我吧。李亚鹏还在那儿乐。我真是没辙。” 本报特派记者秦菁发自浙江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