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看完陈逸飞的简历,才知道他原来本就是宁波生人,只是后来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又出国求学才在上海留下来。起初记者对片场地点之偏僻还抱有疑问,现在迎刃而解了,一个对自己家乡热爱的人回到哪里都是熟悉的。所以这次宁海的许家山———一个连宁海县城的居民都很少听说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拍摄基地,因为陈逸飞觉得这里的自然景色不可
多得,很符合《理发师》中一段时期的场景需要。
选景选角精益求精
记者:这里是一段残垣,为什么选在这里拍戏?
陈逸飞:因为这一节我们就是讲男主角理发师到了解放军的游击队,而这个区域本身原来就是抗战游击队非常活跃的地方,找到了渊源了吧。
记者:那为什么非要到这么偏僻的山顶上来呢?其他地方应该也能找到类似的地方?
陈逸飞:我们选景很挑剔,会花费很多精力去找,像这种景说实话在录影棚都可以自己搭建的,但感觉起来就大不一样,通过画面就能感觉到细节上的差异,比如地形、砖等等,这部片子追求的是一种陌生感,所以要选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记者:拍摄已经过半,怎样评价两位主演?
陈逸飞:很好,主要的是他们都很入戏,陈坤昨天拍戏有好几场都动情地流泪了。首先是他们真正适合这个角色的人。再者陈坤和曾黎都有着很好的专业素质。
故事性强有点幽默
记者:《理发师》这部小说是哪里吸引了你?
陈逸飞:首先这个故事有点幽默,讲一个小人物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1939年———1953年)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故事;再就是围绕一个爱情故事,不同于一般的男欢女爱,而是讲一个女孩子很执著,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感人故事,但她周围的一些事件和人物又把她衬托得非常丰富,构成了这个故事有趣的要素。
记者:《理发师》是文艺片吗?
陈逸飞:外界一直都在猜测《理发师》是不是一部文艺片,但我认为一部电影的故事性最重要。这个本子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高潮迭起,但也绝不会放弃对艺术的审美,当然剧组也都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不会出现到时候一放映观众看到一半就走光了,所以故事的连贯性很重要,这个故事紧紧扣住了一个小人物在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的变化,一个陌生新鲜而又合情合理的故事。我们讲故事往往要讲4个字,就是“神情理趣”。
记者:您曾经说拍《理发师》是为了实现您一个梦想,是什么样的梦?
陈逸飞:我理解的梦就是作成一件事,因为我喜欢《理发师》这个小说,早就有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所以我才会去做,既然做了就要做好,不管前面有多少风波(记者注:两年前《理发师》的男主角是姜文,陈导因意见不合与姜文分道扬镳),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当然作成一件事不光是因为喜欢,还得有条件才能作成,比如拍电影需要好的本子和好的队伍,足够的资金,最后拍出来的东西还要有意思,这些才是一个梦想实现的完整的途径。拿《理发师》来讲,我是真的喜欢拍有点陌生的东西,而且现在有这个条件去拍这个又商业又文艺的故事片。
一技之长安家之命
记者:您认为目前中国电影和市场存在哪些不足?
陈逸飞:中国还是有很多很有才华的艺术家的,但是包括我在内都需要有一种艺术的积累和修养的过程。总而言之,就是要有一技之长,要有亮点。就像跳高运动员的最后一公分,这一公分的差距是做在看台上的观众看不出来的,但却是专业运动员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一公分。跨过去了,你就成了世界冠军,导演就有了自己的亮点,否则会一直平庸。
记者:对于您来说,亮点在哪里?
陈逸飞:对于我来说这个亮点就是集大成,其中关键是有自己很好的语言,而语言来自修养的积累和生活的态度。我通过自己个性的手段和独特的视角去讲一个情感化的美丽的爱情故事。(本报浙江宁海专电)
“拍电影就像跳高运动员的最后一公分,这一公分的差距是做在看台上的观众看不出来的,但却是专业运动员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一公分。跨过去了,你就成了世界冠军,导演就有了自己的亮点,否则会一直平庸。”
———陈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