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从《大腕》到《无贼》国内片还是外来和尚念经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05:2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资本为王之探索时代关键人物:罗异、于冬、小刚关键词:外资、发行、影院大事记:

  1999年

  第一家民营专业发行公司北京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成立

  美国人罗异的艺玛电影技术有限公司连续推出《爱情麻辣烫》《洗澡》等都市生活片

  2000年

  《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出台,鼓励外资加入中国电影院的改造,但控股不得超过49

  % 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正式挂牌,完成第一次资产重组

  2001年

  《英雄》在敦煌开机

  单片拍摄许可证制度出台

  一个名叫罗异的美国人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制片人理念,由其制作的《爱情麻辣烫》《洗澡》等片均既叫好又叫座;而从《大腕》开始,中国民营资本也开始了与国际资本的第一次合作。探索时代(1999~2001)

  昨日回放:资本的崛起势必在市场引发人才大战。经过战略调整和市场鏖战,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和姜文这四位大腕级人物终于各有所属。

  1999年之后的两年里,《爱情麻辣烫》《美丽新世界》《洗澡》《走到底》《昨天》等影片给中国影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几部投资都只有两三百万元的影片却票房骄人:《爱情麻辣烫》投300万元,内地票房3000万元,《洗澡》卖到了56个国家,还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无数国际电影节奖杯。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影片拥有同一个制片人———美国人PeterLoehr,中文名罗异。确实,这个美国人后来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个异数。

  1989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期间,罗异搞过乐队,拍过两部纪录片,卖给电视台,小赚了一笔。毕业后,罗异想去好莱坞拍电影,但还清大学里的贷款却成为当务之急,他最终选择了一家待遇不错的律师事务所。由于学过日文,第二年罗异去了事务所在日本的分公司。

  在日本的一个Party上,罗异遇到日本最大娱乐公司的老板。加盟新公司后,罗异做过音乐,拍了两部电影,然后去了该公司在中国台湾的分部。当时,内地影坛“第六代”开始崭露头角,罗异开始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6年,罗异来到北京。通过朋友介绍,他同时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了半年的电影和汉语课程。

  10年之后,记者面前的罗异已经成为了一个绝对的“中国通”。

  罗异在中国的电影历程,与一个叫张扬的年轻人密不可分。

  初到北京,罗异与张扬相识在一个朋友的聚会上。聚会后,张扬给了一个分段式的电影剧本———《爱情麻辣烫》的雏形。罗异承认,张扬的想法很有意思,后来找了5个编剧分头写了5个故事,但实施起来很难,因为故事缺乏一个贯穿的“红线”。剧本写了一年时间。“我们大概写了100多个故事。”罗异感叹地告诉记者。而投资方看了之后非常着急,认为这只是一个小电影!

  但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小电影,日后赚取的票房在当年仅次于进口大片《泰坦尼克号》!

  那之后推出的《美丽新世界》《洗澡》《走到底》《昨天》,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中国电影人不得不对这个美国人刮目相看。

  到中国半年后,罗异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合资成立艺玛电影技术有限公司。但艺玛的资金来源至今是个谜。罗异曾经表示,投资方只是给年轻导演机会,否则中国电影很可惜,因此出于福利性质决定投资6部电影,每部200万~300万元。《爱情麻辣烫》获得了3000多万元的惊人票房,投资方并没有要这笔钱,而是继续投资电影。

  “我到中国是为了拍好的电影,更重要的是带来一套独立制片的模式。”除了电影选择适合年轻人看的现代都市题材,罗异还特别看重这一点,“中国影坛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太少,很多制片人并不参与作品的创作和发行,导演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后勤部长。”

  在罗异的眼里,“导演和制片人就好像一个家庭的父母,影片就是他们的孩子,不好好分工不成事”。他践行的原则是:制片人要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提供一流的器材设备、解决琐碎的摄制细枝末节、运用形式各异的宣传手段,投入资金与人力搞策划、摄制、宣传、发行一条龙似的流水作业。

  但美国大片当时依然主导着中国电影市场,1999年,全国票房仅有8.5亿元,而在1991年,这个数字是24亿元!让罗异难受的是,电影市场的恶化使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国产片。“4800万人口的韩国拍一部投资几千万的影片能收回投资,但有13亿人口的中国,拍300万的电影收回投资很难,我都不敢拍片了。”

  2001年,在完成以吸毒影星贾宏声为主角的纪实影片《昨天》后,“感觉拍片就像赌博”的罗异突然消失了。

  一个外国人的努力,证明了中国电影的潜力和痛苦。

  直到2004年4月,张扬执导的新片《向日葵》开机时,罗异重新回到了中国媒体的视线中。这次,他是带着两大计划和大笔资金卷土重来的:一个是已经完成了的《向日葵》,另一个是投资3000万美元的大片,预计今年8月开拍。同时,帮助其试探中国电影市场的艺玛电影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了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命之作”电影公司,不变的是独立制片性质。导演张扬向记者透露:《向日葵》电影版权海外预售有1200万元,成本已经全部收回。

  浸染10年,罗异如今看到更多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可喜变化:外资可以进来投拍电影,民营公司也可以投资拍片,“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现在,除了皮肤和眼睛,罗异俨然一个中国人了———不仅娶了一位北京女孩做太太,还有一个在北京上学的女儿多多。

  说到当时中国电影最大的苦衷,罗异最难忘的莫过于发行了。当年,他拎着《爱情麻辣烫》的拷贝坐着火车跑了28个城市,和各地的电影公司喝酒。“当时的电影公司都是国营单位,片子好坏他们一点都不在意。吃饭的时候,他们开玩笑说:一杯白酒一万块钱,你能喝多少?”罗异清楚地记得,《爱情麻辣烫》在成都卖得最好,因为成都看中这个片名———麻辣烫。

  与罗异有同样感受的,还有个年轻人于冬。

  于冬,北京电影学院毕业,1992年进入北影厂发行部,深谙中国电影发行的苦衷:“原有的体制在逐渐萎缩之时,新的市场格局还没有建立,1998年前后,发行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在由美国大片主导的中国电影市场,很多国产片无人问津。制片厂拍完之后压在库里,进不了市场,而市场又缺拷贝。在市场流通环节,发行出了很大问题。一个省的电影公司不买,全省就看不到这个电影。”这时,国家也在寻求改革。

  1999年初春,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成立,于冬任董事和总经理。作为第一家民营专业发行单位,于冬清楚地知道,那些大量在制片厂仓库里沉睡的拷贝就是他的宝贝。

  “第一部电影就看中了黄建新的《说出你的秘密》,买下来之后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发,结果获得了800万票房。”说到发行手段,于冬用了“无所不用其极”来形容,“过去发行是坐商,我做的是行商”,他亲自去电影院贴海报,亲自去卖票、写广告词。

  “当时我发一部夏钢的片子《与往事干杯》,这个电影在山西只出15000元买我一个拷贝。我就提出与电影院分账,我自己来做市场。在太原一家电影院一个小厅,我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做了40万票房,拿回近15万。广告词就是什么‘性心理探索片’,以这种方式来吸引观众。那个时候大多是这种宣传手法。”后来,责任心让于冬来判断市场:跟不同的片方打交道,学到很多东西,怎么包装一部电影,怎么去做宣传推广,怎么去安排影院,让海报直接吸引人看。“用各种办法来推销自己,包装自己。这就是市场化的过程。”

  2001年,香港人文隽有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成本只有200万元,于冬居然在全国卖了2000万票房!而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在内地票房的极大成功,则让于冬赢得了香港地区电影公司的信任。现在,很多香港地区的影片都是主动找上门来。

  回想起初次试水的成功,于冬这样看民营发行公司的“出世”:因为太多的片子积压在制片厂,厂方的主观能动性没有了,投资拍片的决策人和将来干发行的是两拨人。生产和发行完全是脱离的,而博纳在中间做了一个补充。“这么多库存的积压,市场又需要‘粮食’,我把农村的鸡蛋倒到城里来的时候,我赚了一个差价。最初的博纳发行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

  于冬的“鸡蛋”发行哲学,朴素而贴切。

  2001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关于中国电影生死抉择的讨论成为严肃的热门话题。那时,在发行领域初战告捷的于冬心里很平静,他告诉记者当年想的是:这个时刻应该来得更早一些!

  民营公司此时已成为电影生产的独立主体,但他们为何每部影片都是跟国营的中国电影公司合作?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一语道破:因为当时不允许外资跟民营资本合拍电影,所有的外资必须跟一个国营公司来合作;所以民营公司引进外资以后,就必然跟中影公司或国营电影制片厂合作。

  2001年的《大腕》,开启了“华谊太合”与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公司的合作。中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薛桂枝对此印象深刻:这是美国资金第一次进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大腕》则是中国电影迈向美国好莱坞市场的一块敲门砖。

  从创作阵容来看,《大腕》是名副其实的“大腕”———“葛优、冯小刚”+大眼美女关之琳+美国影星泰勒,这样的国际阵容在那时的中国影坛是难得一见的。冲击国际市场的野心昭然若揭。

  2001年12月21日《大腕》亮相,在内地上映不到4周,票房就高达425万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本土制作。冯小刚由衷地感叹:正是这些“可爱的人”(投资商)才让我们吃影视这碗饭的人干了不少让人高兴的事。然而,哥伦比亚公司希望《大腕》打入海外市场的理想并没有实现。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当地观众对“冯氏幽默”一点都不买账,票房连小制作《我的兄弟姐妹》都不如!

  2003年9月,香港国际影视展“内地、香港、海外三方合作”论坛上,冯小刚作为惟一的内地导演,开口就与论坛主题高唱“反调”———“我不需要美国市场,也不需要香港市场,对我来说守着内地就足够了。”这是冯小刚对《大腕》败走港台市场的一个正式回应。

  冯小刚说,《大腕》是一个教训:“我不得不改变很多很‘内地’的东西,希望香港人和美国人都能看得懂。结果证明这是个错误的决定———我的改变并没有对那两个市场起多大作用,反而把内地市场给伤害了。”

  冯小刚算了一笔账———《大腕》的制作费3300万元,其中两个美国演员的片酬就有1000万元,在亚洲(不含中国内地)花了100万元的宣传费,比票房还多,而内地的票房就有4300万元。“现在我想,要是不跟美国合作,甩开包袱充分发挥我的中国式幽默,《大腕》的票房可能会到5000万元!” 说这番话后不久,《手机》即将上映,坚定不移地抛弃海外打内地的冯小刚满怀憧憬:将来我的电影票房肯定能过亿!

  可是,冯小刚2004年凭借《天下无贼》终于跨越了票房亿元大关,但他的故事却是非常国际化的,其中也包括哥伦比亚的资金。

  可以说,《大腕》成全了华谊兄弟和冯小刚,但并没有让哥伦比亚尝到甜头。那以后,哥伦比亚还和华谊兄弟联合推出了《寻枪》《天地英雄》《功夫》等电影,成为对华语电影投资最多的美国电影公司。本报记者王潇陈舸帆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