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全球佳作一年全搜索 香港电影节令影迷趋之若鹜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03日04:11 东方网-文汇报

  香港国际电影节举办至今已经是第29年头了。它从来不把跻身顶级国际电影节视为终极目标,反而更加刻意地追求“与民同乐”的理念,今年更是把这一宗旨发挥到了极致——会期延长到了16天(3月22日——4月6日),会展内容也超过了30项,把“影迷嘉年华”进行到底的决心看来是异常坚定了。电影节几乎搜集到上年度所有最值得一看的电影,因此电影节放映的338场电影,127场已满座,还加放了24场,出票率达70%;发行1000张的面值1200港元的“影痴通行证”,已全部售完。

  电影节除保留节目开闭幕式之夜、香港电影面面观、公开座谈会等单元外,这次还增设了“光影星辰——全新观影体验”单元,把亚洲最大的充气银幕搬到了星光大道上,放映的内容既有怀念张国荣和梅艳芳的《胭脂扣》,也有手冢治虫的实验动画系列,还有偶像味道十足的新片《起码做过星》。除了揭开中国电影百年的庆典、电影海报及剧照展览,还有杜可风的多媒体作品展和都会短片创作大赛。

  香港国际电影节很在意本土形态,于是刘德华和孙瑜就成为“焦点人物”。

  香港国际电影节也格外重视“国际性”,它的包容性、前瞻性和实验性都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大师级作品让观众学会欣赏和鉴别

  香港电影节使许多影迷趋之若鹜的重要理由是:它几乎可以搜集到上年度所有最值得一看的电影,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这次也不例外。

  中国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第一部日本电影《咖啡时光》作为“颁奖礼之夜”的重头电影,不仅因为它是一部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周年的作品,更因为它的简约与反戏剧性在“娱乐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倍显珍贵。

  把大师们的作品集结一堂,并非要大家顶礼膜拜,而是要观众在眼花缭乱之余,学会更细致地欣赏和鉴别。显而易见,对于每部大师作品的放映安排,香港国际电影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图。

  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数码电影《伍》,来自他在海边写剧本时妙手偶拾的五个长镜头,看过才知道,原来数码电影表现的也不全是前卫的,它有时也可以变得传统。同样是阿巴斯,他的另一部作品《10重拾》,纪录片的风格,以自己的创作,来教观众如何拍摄电影,好像一本《新手指南》,影迷既能了解他那些经典之作的来龙去脉,又可以通过十堂课的生动展示得到不少启示。不一样的电影语言,却同样体现了阿巴斯电影实践的心路历程。

  美国导演罗伯特·奥特曼1988年的《选情告急》和2004年的《影人告急》,俨然是一个真人秀式的系列电影——前者讲述一个政客的竞选之路,后者呈现这位政客的女儿想成为电影人的各种经历。这种安排让人看出,通过间隔16年的对比,导演不仅没有疲态,而且还显示出更加超然的冷静直观。

  日本国宝级导演山田洋次的新作《隐剑鬼爪》虽然刚刚在柏林电影节上落败,但还是被作为本届电影节的力荐影片,生活在幕府年间的武士,虽然和我们相距遥远,但导演对于人物心理细腻的把握和场面的张弛有度,还是让人赏心悦目。

  大师可以成就经典,大师也会廉颇老矣。新浪潮的先锋人物戈达尔拿出了他酝酿已久的《神曲》,从形式到内容,都试图创造新意,可是当他自己站在镜头前,面露哀伤时,人们也许真的可以体会那种江郎才尽的悲凉心情。沉寂多时的维姆·文德斯用DV对准自己长期寄居的美国,新片《迷失天使城》延续了他一贯的主题,故事却变得如此陈旧,不是没有了意象,而是缺少了想象。

  新世代作品与数码电影全接触

  DV、IMAX、数码影像的涌入给电影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数码真的可以取代胶片吗?事实胜于雄辩。

  入选“新世代”单元的五部电影可圈可点,代表香港电影上世纪90年代的《阮玲玉》和日本第一部彩色剧情片《卡门还乡》,以及宣称电影已死、要拿数码缔造个人时代的彼得·格林纳威“流亡三部曲”中的《浪荡法兰西》和《二十世纪终结》,还有英格玛·伯格曼的封箱之作《夕阳舞曲》。

  为了验证“没有历史,只有历史学家”的“真理”,激进的彼得·格林纳威拿起数码设备,在短短的一年间,完成了两部长片、相关的书籍、网页、DVD、互动光碟、16集同名电视剧……20世纪的艰难旅程似乎都要被他概括进他的“流亡三部曲”,可是,还远远不够,数码可以再现多元的视觉和复杂的哲学。然而,数码的层次、鲜活、色泽,还是比不上胶片,毕竟胶片已经有100多年,数码才刚刚起步,一切取代与更替还言之尚早。

  22个春秋过去了,人们才盼来英格玛·伯格曼的新作,这次也许真的是绝世之作,这位87岁的电影老人在他的《夕阳舞曲》,请来了他的前妻丽芙·乌尔曼和他的爱将艾伦·约瑟逊重出江湖,演绎了一对老情人多年以后重逢,想拯救已经沉沦的孙女,却又无能为力的故事。在伯格曼镜头里,不会出现《金色池塘》的宽容体谅,只有漫漫思虑延绵无期。影片采用高解像技术拍摄,因为对其转成胶片的效果极不满意,伯格曼拒绝了戛纳和威尼斯的邀请。尽管年事已高,但大师的固执依旧,在香港能看到他的作品也算是种缘分吧。

  怀旧篇重温前辈辉煌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人物单元从来都是兼顾新旧的,这次的关键人物是“迈克·史诺”和“木下惠介”。

  对迈克·史诺(MICHAEL SNOW)的名字倍感陌生完全情有可原。这位画家出身的加拿大电影诗人,是一位元老级的实验电影先锋,他的电影创作很多时候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涉及到绘画、雕塑、摄影、音乐等诸多领域,以质疑的态度对电影的主题进行解构。他的作品往往不是你一次就可以看明白的:比如他的《波长》(Wavelength),拍摄于一间位于纽约的工作室,在45分钟的片中,固定的摄影机不断地往前移动,一直到让观众产生触手可及的错觉为止。摄影机的另类运动、360度的旋转、镜头变焦与失焦、单格的不连续拍摄……如果没有迈克·史诺们的大胆尝试,我们的银幕又怎会有今天的绚丽多姿呢?

  “我喜欢人们彼此有美丽而单纯的关系。要让世人互相了解、和平相处,就靠这样的关系。我们必须心有所信。”这是与黑泽明同时代的日本影坛巨匠木下惠介的人生格言。

  从影55年、拍摄49部电影,与小津安二郎共同挑起“松竹映画”重担的木下惠介,被人誉为难得的“天才”,他可以用《日本的悲剧》抓住时代的变革,也可以让《楢山节考》复活古典戏剧的魔力,他还可以用《24只眼睛》吹响反战的号角。

  逝去的电影和电影人都是留给后人来评说的。往昔的辉煌难以重复,今日的怀念就更显得意义重大。

  240部影片登场亮相,放映场次达338场,影迷有至少5种以上的途径进入影院,这使得香港国际电影节与那些日渐萎缩的“专业人士”电影节有着天壤之别。电影节,本来就该把电影的“快乐”交给观众,由此电影节才能跳出电影界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成为影人和大众的共同节日。戴妍/文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愚 人 节
整蛊先锋幽你一默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