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实力无异议,投票难取舍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09日08:47 南方都市报

  实力无异议,投票难取舍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评审揭秘

  第3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终审在3月举行,之前,五位终审评委洪子诚、马原、林建法、王尧、谢有顺已经阅读了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他们会聚到广州之后,又集中闭门阅读了两天的提名作品。评审当日,五位终审评委齐聚一堂,首先进行“2004年度杰出成就奖”的评选。按评选规则,该奖项进行两轮制记名投票,第一轮先从三名获提名者中选出两位提名者,再进行下一轮投票,然后决出最终的获奖者,而另两名获得提名而未能获奖者则自动进入下面相应的单项奖的角逐。

  提名:看重作品的创新精神

  在各位终审评委就各位候选人、作品发表各自意见以及投票之前,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委会秘书长谢有顺先介绍了“年度杰出成就奖”的提名产生情况。据大奖规则,先由30位海内外最重要的华语文学传媒负责人组成的推荐评委队伍书面投票产生本届大奖的提名名单。之后,大奖组委会将得票前五位入围者名单又返回给各位推荐评委审定,最终是以下三位作家入围:格非(《人面桃花》)、琦君(《素笺集》)、于坚(《于坚集》五卷)。

  据谢有顺介绍,从各位推荐评委推荐情况看,格非的入围比较没有异议。不少推荐评委认为,格非虽然年轻,似与“年度杰出成就奖”一般意义上要评选给“功成名就、著作等身”的作家不相符合,但在过去的2004年中国文坛,以往那些功成名就的作家并没有写出较好的作品,而格非的《人面桃花》显然是2004年度中国最好的小说,值得重视;现居台湾的散文作家琦君受到了海外推荐评委的高度赞誉,她属于老一辈散文家,在海外文学界,她的文学成就被认为超过了冰心和萧红等人,且一直在坚持写作,她2004年出版的《素笺集》,是一本散文选集,水准均衡。而于坚的情况则比较复杂,他以五卷本厚重之作《于坚集》入选,对不少评委都有一定的冲击力。除“年度杰出成就奖”外,像散文家、诗人这样的单项奖都有推荐评委推荐了他。

  洪子诚教授说,刚看到提名名单时,感觉此届名单“稍弱”,这一届没有像第一、第二届提名名单中如史铁生、莫言这样公认的大家,格非、于坚从资历来讲是相对算轻的。但他觉得,这也许就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不同以往专业文学大奖的特点所在——如果总按照传统的“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样的标准,要把这个奖评给功成名就的大家,那评奖就等于在“评资格”。“大胆”——林建法也用这两个字评价了这份入选名单。王尧则认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传媒发起主办,其评奖更关注那些相对年轻、有创新精神的作家,“这肯定会对中国文学史造成一定的冲击力”。

  谢有顺则说,这份入选名单是对这个奖项内涵的一个生动注解,这个大奖不是一般理解的仅仅只能颁给文坛上著作等身、功成名就的作家,它还要注重对当年度最优秀的、在华语文学界有最大影响的重要作品的发现。这也说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到了第三届,它本身的特点和气质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更自信,更勇敢了。

  琦君:体现文学认同与差异

  在讨论中,各位终审评委对琦君的看法趋于一致。琦君入围,既体现了港澳台及海外等广泛华语地区对“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参与与认同,也说明了目前内地与海外在文学理解上有差异,还需进一步交流与互相认识。

  “琦君的作品我过去是读过的,这次因为评选又重新系统地读过一次。”,洪子诚老师首先发言。据他了解,在海外或台湾,一提到内地的散文作家说到的还是冰心、朱自清等,对其他作家则不知道,他感到海外对内地散文的认识评价与内地散文发展的实际是有差别的。海外华语文学、台湾文学的发展与内地文学发展有“差异性”,这也得到其他评委的认同。曾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的王尧说,琦君在台湾的确是影响力非常大的作家,尤其在散文方面,其影响力相当于萧红、冰心在内地,从这个角度说,他认为琦君入选是合适的,近年来,虽然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橘子红了》在内地热播,但熟悉她的内地读者还是太少了;先锋作家马原表达意见总是很直接,“内地的文学与海外的文学在评价标准上有错位”,因此,他个人可能不考虑投票给琦君。

  格非与于坚:同样厚重,难以取舍

  对于格非十年磨一剑的《人面桃花》和于坚结集20多年创作的五卷本《于坚集》,评委们显出鱼与熊掌想兼得、难舍难弃的复杂心态。林建法说“我们曾经想,这一届能不能选两个人同时获奖”,马原也提议两个人并列,同时得奖。

  洪子诚教授说,格非属于年轻的、有创新精神的作家,这次的《人面桃花》与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刚出道时对文学的处理方式已不同,尤其在想像与虚构方面都有新的表现。王尧教授则评价《人面桃花》是“特别文学化,从容、细致,对于如何回应现代性等各种深刻的问题都有涉及”。他认为格非是上个世纪80年代起出现的先锋作家群中自觉在创作方面力求变化的作家;“于坚是重要的诗人,他的散文我也很喜欢”,王尧说,2004年于坚的诗歌、散文、文论合起来出了《于坚集》,其分量入选“年度杰出成就奖”也是合适的,他认为学界对于坚的写作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马原教授说,《人面桃花》是格非的“巅峰之作”,“它带给2004年中国文坛的一个很大的惊喜”。曾是先锋作家的马原,更多从一个写作者角度来评价《人面桃花》。他说自己已多年未拿出好作品,明白一个作家多年没有拿出作品,所要面对的读者期待的压力有多大。《人面桃花》离格非上一部作品《欲望的旗帜》(1995年)的出版已有10年,堪称“十年磨一剑”,且格非以前多偏中短篇,长篇一向不是他的强项,但此次的新作却受到广泛的好评,是“大气、从容之作”。

  马原又说,“谈到诗歌我们不会首先想到于坚、谈到散文我们也首先不会想到他,但于坚20多年来一直坚持个人写作,此次出了文集,对我的冲击不亚于《人面桃花》。”马原也明确地表达了他对于坚的喜爱。认为于坚是“20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进行诗歌创作,是个扎实的、一点都不务虚的人”。“他的文论,个人风格也很强”,“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作家”。

  而在终审评委谢有顺看来,格非的写作在当代有重要的意义。《人面桃花》是传统和现代的美妙结合,那种对历史的整体把握,以及在叙事上的讲究,优雅的语言,年轻一辈中还真很难找到这么特别、且如此不同凡响的作家。《人面桃花》用了非常精致、书卷气浓厚的语言,中国味很浓,它所描述的是一种很典型的中国式的情感命运和中国式的精神命运。“《人面桃花》是2004年度最好的小说”,“通过《人面桃花》,格非已经把自己确定为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这是肯定的。”

  谢有顺对于坚的评价也很高。“五卷本的《于坚集》堪称这个贫乏时代的杰作。它包括了作者在诗歌、散文和写作笔记上的重要成就——于坚作为当代最有思想、最有创造性的作家和诗人之一,一直遭遇文学界的漠视,如今,这五大本厚重之作摆在这里,于坚的存在将变得尖锐而坚不可摧。”

  评议告一段落后,各位终审评委在国家公证员的公证下进行了两轮投票。他们对第一轮投票并不显为难,结果也是一致:格非、于坚进入第二轮角逐,而琦君则自动进入“2004年度散文家”的角逐中。第二轮投票最终五个终审评委都投了格非一票,也有些评委同时投了格非和于坚一票,但以最终票数计,格非最终获得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撰文:本报记者 陈樱 刘炜茗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