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生存之民工》怎样牵动观众情?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1:54 黑龙江日报

  首次将目光投向民工群体

  民工,是你视野边缘的一群人,走在繁华而忙碌的城市街头,你好像永远不会留意他们的身影,哪怕一次次和他们打过交道,关于民工,你还是想不起来一张完整清晰的面孔。

  一部32集电视连续剧《生存之民工》,首次将目光集中投向城市中的这一弱势人群,
让更多人了解在生存线上徘徊的民工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他们难被城市接纳的现实,他们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许多人说,看《生存之民工》,内心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

  在哈尔滨一家园林公司工作的耿林连说没想到,一部反映民工生活的剧会这么吸引人,看的时候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已经不能用哭来表达了。“它让我能重新来看待民工,思考我们的社会。”

  门显军是省就业局市场部主任,他对记者说,也许是与从事工作有关,这些天,他一直关注《生存之民工》这部剧。农民工是不该被忽视的群体,1994年,全国大约有40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今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3亿,2004年,仅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字就是350万。关注农民工的生活和愿望,是我们构筑和谐社会之必需。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记者采访的所有看过《生存之民工》的人,对这部电视剧的赞美率几近100%%。

  导演管虎对记者深有感触地说,拍《生存之民工》“给我们的教育,比我们给别人的教育要多。电视剧对社会能够起到的最大的推动作用,无非就是各阶层之间一种交流、理解,仅此而已”。

  《生存之民工》真的做到了。纪录民工生活“原生形态”

  《生存之民工》之所以热播,从导演管虎的一席话中看出端倪:纪实手法呈现出的民工生活“原生形态”,才是《生存之民工》最吸引的地方。

  编剧关山曾经用三年时间游历内陆所有省份,与包括民工在内的各种底层人交流,写出“上山下乡”式的长篇纪实报告《一路奔走》。

  另一位编剧李晓东在创作剧本时,身边正有一群民工在追讨工钱。

  四十多位真正的民工参与拍摄,他们大都是在吉林松源打工时被导演挑选出来的,在剧中扮演“薛六”的黄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是民工最后打败了我们,是他们真正在教我们如何演戏。剧中所有人的服装,每一件都是从民工身上扒下来的;工棚里所有的被子,都是民工用过的被子。

  让《生存之民工》呈现出一种准纪实的风格,不着痕迹的表现民工生活的真实状态。孙松在哈为《生存之民工》宣传时,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日子,他和陶泽如、马少骅与真的农民工一起生活了3个多月。“我们在工地干活,住工棚、吃盒饭,从身体到灵魂经历了一次洗礼。”那段日子,他总是一身民工打扮,一次约城里人一起打篮球,竟然还被人当成民工不理不睬。“拍到最后,大家一起蹲在路边,谁也分不清哪个是演员,哪个是民工了。”现实题材最能引起共鸣

  该剧投资方之一、北京虎虎虎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宣传的冯旭电话中对本报记者透露,在2004年全国电视台的购片中,《生存之民工》以当年现代戏的最高价格被全国近一半多的电视台抢购,一些地方电视台甚至要求订购远未成型的续集,这有力地证明了一点,真正令人折服的好题材不需要炒作。在“偶像”、“戏说”、“古装”剧长期称霸的荧屏上,《生存之民工》被称为突如其来的异数,在山东、天津、江苏、浙江等地,收视率稳居首位。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缺乏,让看似热热闹闹的荧屏显出几分苍白,已是不争事实。黑龙江电视台一位购片负责人坦言:“观众对精品现实剧的期待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电视台也特别希望能买到沉下来创作、平实感人的现实题材剧目。”

  中国每年电视剧产量高达几万集,绝大部分却因肤浅沦为“鸡肋”而束之高阁。业内人士指出,一部“平民记录式电视剧”《生存之民工》,正是以关注弱势人群的社会责任感,用现实得近乎“冷峻”的镜头,激发起观众的“热情”。(黑龙江日报)

  作者:晁元元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