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一双小红绣花棉鞋,一顶土黄色帽子,一件黑色羽绒服,过冬的打扮,胡玫导演的装束倒很可爱,她的言谈举止更是让人觉得这是个可爱的“大人物”。
“咱谈点轻松的话题吧”
记者:对于这么一个庞杂的晋商文化体系,您是怎么为它把脉的?
胡:话题太大了,我现在已经被这部戏搞得很累了,咱们说点轻松点的好吗?因为这部戏我接得比较匆忙,很仓促,对晋商文化说实话研究得不深也不透,我们只是想拍乔致庸的一生,讲他的业绩。对剧本是边改边拍,同时也是向当地老百姓学习的一个过程。
“这个乔致庸很另类”
记者:说说演员应该是件轻松的事情吧。
胡:对。就说这个扮演乔致庸的陈建斌吧,我觉得他具有不可替代性,他演的乔致庸很独特。如果放在原来拍,就会把这个角色讲得循规蹈矩,而且他还是个儒商的典范,我都能想到肯定是端着架子的那种。但陈建斌就演得很富有人情味,《乔家大院》虽然讲的是大院里发生的事,但乔致庸的经商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以他不是一个封闭式的男人,他有很丰富的性格,陈建斌就把握得很个性化,浪漫、真诚、鲜活。
“勤勤和伊俐正好相反”
记者:蒋勤勤这次扮演的大家闺秀,相比她以前拍电视剧有什么突破吗?
胡:我不太了解她原来拍过的戏是什么样的,但她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演员,不仅聪明还很敬业,现在像她这样这么珍重事业的女演员不多。剧中陆玉菡是个神算手,勤勤就苦练算盘,她塑造的陆玉菡已经突破了概念化上的大家闺秀。
记者:那马伊俐呢?
胡:她很有味道,很适合演这个年代的戏。其实我是比较偏爱新演员,没怎么露过脸的,但制片方也有他们的打算,想用一些有名气的演员,现在看来,这几个演员还是物有所值的,挺优秀的。在戏里,勤勤和伊俐从性格上完全是走反方向的,陆玉菡直白又冰雪聪明,江雪瑛则是保守传统又很柔弱的女子。乔致庸家道中落,迫于无奈弃儒从商,被嫂子强迫与陆玉菡结婚,虽然开始并不愿意,但婚后发现陆玉菡并不讨厌,相反还是个贤内助。江雪瑛的性格转变很大,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变成一个复仇女神,与陆玉菡的转变完全相反。
“拍戏相信自己第一感觉”
记者:同样题材的电视剧已经有《龙票》和《白银谷》在前了,《乔家大院》会有什么不同?
胡:《龙票》和《白银谷》我都没看过,在拍一部戏之前我不喜欢看别人是怎么拍的,怕拍出来别人有什么说法。我最信任的是文库的资料、在当地的实地考察以及自己的第一感觉,最好不受别人影响,因为这个东西会有潜移默化的东西在里头。
记者: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这里拍,还会借用他的景吗?
胡:《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跟这个乔家大院没有任何关系,但张艺谋选这里的景是有他专业化的眼光的,这里的古建筑很有独特的特点,关于他用过的景,或者别的剧在这里用过的景,我们依然会用,不介意,因为戏本身的好坏跟这些都没有关系。
“以后接剧本不能乱激动了”
记者:您知道陈逸飞去世的消息吧?
胡:是,当天就知道了。那么谦和的一个人,年纪又不太大,说没就没了,太不可思议了。我们是朋友,会在一些聚会、音乐会上碰面。其实我们都是在透支着体力和精力,本来我是一个很顾家的人,也很会做家务,但一有朋友拿好剧本来,我就被吸引了,觉得这戏非我拍不可,以后岁数大了可不能乱激动了,该歇歇就歇歇。
镜头一:
见到胡玫,她正在跟蒋勤勤和马伊俐对台词,为了让演员以最佳的状态入戏,胡玫可以用“费尽口舌”来形容了。
镜头二:
接受完记者的采访,胡玫立即被旁人拉进屋里,“你太累了,赶快坐下,我给你揉揉肩。”
镜头三:
“胡导,不是我说你,你的车开得太快。”———有人提醒着。
“没办法,赶时间啊,我不想在路上浪费太多时间。行,以后我注意。”———胡玫
小花絮:
记者:以前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的您都是很严肃的表情,还有就是您戴眼镜的方式很有意思,总是拉下眼镜看人。
胡:啊?不会吧?(笑,又是习惯性地拉下眼镜瞅着记者)因为我记性不好,原来总是一摘了眼镜往座上一放,一屁股坐下去就折了,我随身就带了三个眼镜。看剧本的时候,戴好,跟你说话的时候,就拉下来,这样方便啊。本报记者 秦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