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生存困境问题,笔者最直接的感觉是:国有电影制片厂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问题!诸如部分亏损严重、冗员众多、投资失误,以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减员增效、卖地换钱、股份化等求生、改革措施,也和中国近二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同步,以致出现的争议也概莫能外。
抛开电影属于文化产业这一特殊性质,国有电影厂的问题有必要放在中国改革的进
程中来论述,也有必要从整体经济结构、国有电影体制和国有厂体制两方面的变化进行解读,特别是有必要澄清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电影困境是不是体制问题?
根据资料,可以看到其实市场化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显露端倪,而那时候已经出现电影厂亏损的现象,1987年左右就有吴天明等人倡议打破中影统购统销的发行垄断———直到1992年广电部才发文推出这项改革。从笔者个人判断来说,国有电影制片厂和其他一些消费性行业的国有企业一样,在不断市场化的进程中遭遇挫折几乎不可避免。因为国有电影制片厂就是建立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之上,具体的就是影片指令生产、人员分配制度等等,而当上世纪80年代经济市场化进程开始后,如果国有电影制片厂本身的改革跟不上,则必然要衰落。特别是我们现在有大大小小不下二十家国有电影制片厂,可明显是按照原来的行政区划建设,而不是依据经济活动自然聚集起来的。相反,可以看到民营电影十多年来的发展,在夹缝中一步步成长,经历了很多投资失败,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更为不易,现在赚钱的影片多是他们投资,显示了他们更适合市场的需要。
二是国有电影制片厂可不可以不拍电影?
也许有人还希望某些危机中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在各级政府支持或某个能人带领下重新焕发生机。但是我愿意提供另外一种思路,就是这些老的国有电影制片厂可不可以不拍电影?
一个企业是否必须创立时生产什么就要一直生产什么?如果从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体制、公司体制来说,企业有转变的自由,完全可以选择不再拍电影,转而发展其他更有效益的产业。问题在目前这样的市场体制下,在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国有电影行业尚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
三是中国电影体制如何进一步进行改革?
我们也应该看到国有电影制片厂本身是历史问题,进一步改革也是应有之义。现在的电影厂领导也会言必曰市场和资本运作,可是国有电影厂改革的关键不是资本问题,也不是把握市场的问题,而是公正的问题。不论是裁员、改制还是转行,就企业的求利性质来说都是应有之义,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要追问这个改革过程是否公正,比如对职工的补偿是否按照他们的历史贡献给予公正的补偿,对于改制来说程序是否公正,有必要警惕改革过程中的黑箱操作、权钱交易。
特别是改革不仅是国有电影厂自己的事,更重要的是电影管理体制的改革,观察当今的电影公司的格局,可以看到现中存的国有独资的电影制片厂,有民营企业,也有混合性的企业,比如有一些原国有电影制片厂已经股份化,这和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况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电影”就是“国有电影”,而现在的社会条件下有必要建立新的“中国电影”的概念,也应该有新的电影管理的体制。所谓的改革也应该是从促进整个“中国电影”的角度出发,在法治、政策方面平等对待各种经济成分。本报文娱评论员 周文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