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地面文物需要怎样的环境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5:42 新民周刊

  BY 叶福芳

  北京圆明园在河底铺设塑料薄膜以防止水流渗漏的工程引起全国文化界的震惊,网上及纸质媒体也是质疑声一片。表面上看来,为了防止每年150万立方米补水的流失,圆明园被迫采取了防渗漏措施。然而,将河道底部做成水泥壳子或钢体壳子,在十多年前北方一些城市的输水河道曾经试验过,在国外也不是新技术,但实践证明它改变了生态环境,降低了河
道的自我循环能力,应该淘汰。但此次圆明园蓄水,实质上是计划做出一个莺飞草长,绿波微澜的景观,以此吸引游客,根本目的还在于经济效益的获取,于是他们便在没有经过环保部门和文物部门审批的情况下悄悄地动手。如果不是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客座教授张正春在游览圆明园时碰巧发现,不是张教授怀着强烈的责任心投书媒体呼吁,这个工程很可能就在五一节前顺利完工。游人在湖面上荡舟时,恐怕就不会知道这水下的秘密了。

  本月13日,北京有关方面将组织一次听证会,虽然是亡羊补牢,迫于舆论的压力,但总比一去不回头要好。民意两字,是不能随意违拂了。可以预计的是,听证会上,这个项目会停下来。但这并不意味此事的终结,我们应该从圆明园事件上想到:我们的地面文物究竟需要怎样的环境?

  我认为,圆明园之所以出此下策,首先在于定位错位。众所周知,圆明园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证,每一块石头都是历史记忆的载体,它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人文遗址公园。既然是遗址,就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历史事件造成的本来状况,让人在凭吊和抚摸历史陈迹中想得更多。现在圆明园的负责人要将它恢复为一个皇家园林,重现清早期太平盛世的繁华场景,不仅改变了这个园林的性质,也降低了它的存在价值。当然,在清宫戏持续火热的文化背景下是会有市场的,这也是圆明园管理方的决策依据吧。其次,北京有关方面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向市场,让这个先天不足的园林与颐和园等煌煌大观的皇家景点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让他们自己养活一千多员工,这很难说不是决策上的失误。

  前不久听说南京明代城墙要架设电梯,以便游人观瞻,这将从环境上破坏古城墙的存在价值。这些都是对文物硬环境上的破坏,还有更多的现象属于软环境的破坏,比如为景点编撰离奇的故事,将不属于本地的名人“抢”进来,不仅扭曲了史实,也误导了游客,特别是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的人文景点,尊重历史,培养国民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感情才是最最根本的大事,有关方面不仅要负责挂牌,更要关心经营,既要载歌载舞,也要坚守精神家园。保护地面文物,体制上要做的文章还很多,希望圆明园事件能成为解决地面文物环境这个问题的切入口。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