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伍斌 通讯员 谢晶晶)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的状元,是从上音走出来的。
李颖迪,这位外表看似羸弱的一介书生,究竟凭藉何种力量,在这一素以难度大、奖金高著称,连李云迪当年都仅屈居第三的世界著名赛事中脱颖而出?
一人上路寄厚望
由于孙颖迪获奖后被留荷兰演出,上音教授盛一奇成了在沪“遥控”全程的唯一见证人。
她说,孙颖迪是自己报名参赛的。李斯特大赛是先从各国的数百报名选手中进行筛选的,孙颖迪顺利入围首轮48个名额。因为参赛费用昂贵,只能由孙颖迪独自一人开赴荷兰乌特勒支———李斯特大赛的故乡。盛一奇帮弟子编排了足以演奏3个小时的参赛曲目,4月2日,目送他远去。到了荷兰才知道,是次比赛很多选手有导师陪同,包括深圳的但昭义教授(李云迪的老师)也亲临现场,指挥弟子参战。
车轮大战对强手
半个月的比赛分四轮展开。第一轮,小孙不声不响进了前18名;第二轮,再进前9名。之前入围的几位中国选手,只剩他和但昭义的一位弟子。最后两轮赛事空前激烈。赛场从四五百人的剧场,挪到了专业音乐厅,选手在交响乐团前演奏,观众的掌声非常内行挑剔。
孙颖迪没有出现心理波动,跟两位外国尖子选手闯进了前三。当地时间16日决赛当晚,孙颖迪以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二匈牙利钢琴狂想曲出场。比赛最考验人的地方,就是在第二首曲目的华彩段落要求“选手写作”,即用自己的理解和发挥,创造一段演奏。
台上,孙颖迪不再有东方人的内敛。他释放出所有的热情,以准确而有感染力的演奏,打动了所有评委。赛后,所有评委意见一致———“声音非常漂亮,变化非常多”。
盛教授说,她从不担心孙颖迪的临场发挥。尽管他羸弱、单薄,自己甚至经常提醒他多进食长壮点。但是,一摸到琴,他对音乐的敏感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却超乎寻常。平时,他喜欢看书,爱思考,能吃苦。尤其是到哪儿都能适应,这在当下学琴者中很难看到。
跨国短信送“锦囊”
一个人参赛的孙颖迪,不是孤立的。
半个月赛程里,他一直通过手机跟导师保持联系。国际长途不舍得多打,就用短信。盛一奇说,收到一百多条了吧。里面没有示弱、怯场,只是有时候碰到场地、乐器不一样,他会讨教如何调整。
贫寒家庭出孝子
从小生长在上海的孙颖迪,家境并不宽裕。但从附中、本科到读研,他一路直升。前年,母亲罹患了癌症。小伙子很硬气,从不向学校申请补助,就靠自己在外打工教课贴补花销。母亲开刀那阵,他一直往医院跑,盛教授感动了,有意“让点课时”给他尽尽孝心。
被留欧洲作巡演
根据李斯特大赛规程,获大奖者将被留下来,首先在荷兰各大城市巡演,然后要到比利时等周边欧洲国家献演,就像大赛“形象大使”一样“服务”,要到6月才能返沪。担任评委的一位英国著名指挥极为欣赏他,表示一定要让他到自己指挥的乐团里演出。盛教授说,这样,孩子的舞台技艺又会长上一截,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盛老师透露,孙颖迪原本打算读完研究生就考虑留校任教。但是得奖后,他的前程可能会重新设计。无论怎样选择,希望他的未来,比这次大赛更精彩。
记者手记 冠军奖金不白拿
李斯特大赛过后,组委会留住获奖者孙颖迪进行商业巡演,一演就是一个半月。世界各大著名钢琴比赛也都有此惯例。也许,有人会说,组委会出的奖金怎么还要选手“打工”返还?这就叫“羊毛出在羊身上”,老外有时比我们聪明。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组委会将明星效应趁势做足,获奖者因此也能获得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甚至就此走上大师之路,最终的受益者还是获奖者自己。
上海要成为文化交流中心,其标志之一就是要有各类国际艺术大赛。从孙颖迪参赛的新闻解读中,对我们今后如何举办艺术赛事,如何用市场运作来养赛事或许有些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