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唱响上海,讴歌时代。昨天闭幕的上海文艺创作工作会议,要求上海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上海这座城市的优秀作品,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今天,本报刊发的三篇报道,从不同的侧面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并提出了新的目标追求。在市委的关心和领导下,上海文艺界要以“三品工程”为抓手,以深化文艺体制改革为动力,用创新精神构建我们这座城市的学术之理、艺术之美、产业之力,凸现上海的文化标志,促进上海文艺创作繁荣和艺术生产发展。
激活市场 促进创作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三步走”
本报记者 洪伟成 本报实习生 李君娜
一场来自大洋彼岸的音乐剧,在一座城市里的同一个剧院连演100场,且场场满座。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的故事,却在上海大剧院真实地存在:2004年12月18日至2005年3月13日,《剧院魅影》连演了100场,15万观众相继走进了上海大剧院。
近年来,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解放文艺生产力,努力在演艺行业中发挥骨干、支柱和引领作用。
第一步:强化演出运营管理,促进文艺创作
谁是艺术中心创作的主体?大剧院艺术中心十分明确:院团,只有提高院团的演出运营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院团创作能力的提升问题。
今年3月,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首次推出了所属院团的全年演出计划,内容涉及9大主题近800场次,实现对院团演出运营的“前置管理”;同时以《上海国有市属文艺院团考核办法》为依据,合理设定院团的任务“指标”,加强对院团演出运营的“结果管理”。相对于“前置管理”的计划和“结果管理”的指标,“评估”则是艺术中心对院团演出运营的“过程管理”。艺术中心将通过与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单位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院团演出质量的评估标准。
第二步:依托演艺产业链,推动文艺创作
新的管理体制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艺术中心拥有一条包括剧场、院团、演出经纪公司和票务平台在内的演艺产业链。依托产业链并实现产业链上各环节的良性互动,成了艺术中心一大任务。
剧场方面,艺术中心要实现剧场从过去以剧目运营为主体向剧目制作为主体的转变。在运营世界经典音乐剧方面已有宝贵经验的上海大剧院,将按照“引进、中国版和本土化”三步走的战略,在打造本土音乐剧方面发挥制作主体的作用。
院团方面,将打破院团与剧场在创作方面的围墙和壁垒,尝试按照市场规则,由剧院采用投资、定制、采购的方式,由院团创作剧院版的经典保留作品。例如,近期将与上海芭蕾舞团合作,对民族芭蕾舞剧《梁祝》再度修改。
演出公司和票务平台方面,艺术中心将强化这些“市场前端”的联动效应,并有效向院团延伸,为后者提供市场运营的支撑。今年大剧院七周年庆典期间推出的艺术中心首个作品展演季,正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运用。
第三步:打造新的创作平台,激活文艺创作
在发挥院团、剧场等创作主体作用的同时,打造新的创作企划平台、构建新的创作激励机制,也列入了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的“议事日程”。
新的创作策划中心采取独立原创、委托、购买、联合等开发方式,挖掘国内的演艺资源,凝聚一批“独行侠”———独立策划人、独立制作人和演出经纪人等,打造原创作品。即将建立的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发展基金会,将承担起“创作筹资平台”的功能。此外,艺术中心还将明晰知识产权所有人和版权关系,保护投资人、制作人和创作人的合法权益,此举也为新创剧目在以后的市场运营“保驾护航”。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已初步制定出自己的创作工作总目标:442创作工程———2010年前完成4部民族原创剧目、4部经典剧目、2部娱乐精品剧目。
整合资源 一团一案
上海文广集团做大做强演艺板块
本报记者 姜小玲
上海文广集团依托集团优势,通过整合集团所属院团和剧场资源,组建演艺板块,并以“一团一案”的改革方案,促进院团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进而打造全国知名、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演艺实体。
文广集团演艺板块所属15家单位,其中包括院团10个,剧场4家,已积累可演出剧目300多个,但在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上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广演艺板块必须抓住机遇和挑战,以改革加快发展,争取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做活,推动上海演艺事业和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文广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确定“五个一”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动力。文广演艺板块确定了“五个一”的发展目标,即:贯彻一条主线,继续以演出拉动创作,不断培养人才,大力开拓演艺市场;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从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模式,向市场型、规范化的科学经营管理方式转变;加快新一轮改革进程,加紧制订各院团、剧场的五年发展计划;形成一个文化产业经营新格局,构建合理的演艺产业链;培养一支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准的演艺队伍。
“一团一案”促进院团个性化发展
文广集团组织人员深入每一家院团调研,帮助院团剖析问题,根据各院团的实际情况和各自特点,探讨发展定位,策划出路,并结合院团的资源特点,开掘创作演出剧目。比如,上海滑稽剧团作为改革试点,将于5月份挂牌成立上海喜剧文化艺术中心。这个中心由文广集团相对控股,文广传媒集团、院团主创人员和经营层持股,若干战略投资者参股等多元投资。中心将着力打造喜剧文化产业链,投拍喜剧影视剧、情景剧,开发音像等边缘产品,承办上海国际喜剧节等。
强强联手优势叠加打造精品
演艺板块所属院团今年推出的许多创作项目,都采取了强强联手,优势叠加的做法,努力打造具有上海城市特色和国内一流水准的剧目品牌。上海歌舞团的大型舞剧《花木兰》,邀请澳大利亚悉尼现代舞蹈团艺术总监墨菲等创排。东方青春舞蹈团的大型舞剧《遥远的香格里拉》,邀请了南京前线歌舞团的著名编导和北京的优秀创作人员加盟。上海杂技团聘请加拿大太阳马戏团著名编导来创排综艺杂技秀《精彩上海》,力图成为海派杂技的经典之作和具有国际水准的综艺娱乐演出剧目。以赵一曼事迹为素材创作的大型多媒体音乐剧《狂雪》,以项目制(公司化)运作,邀请香港著名音乐剧《雪狼湖》导演执导,著名编剧何冀平编剧,还将聘请大陆和港台有影响的艺术家加盟演出。
文广演艺板块还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目前已落实的项目有:上海杂技团3、4月份赴加拿大演出15场,5月赴日本爱知世博会演出综合文艺4场;话剧艺术中心的话剧《良辰美景》6月赴俄罗斯参加契诃夫艺术节演出;原创舞剧《霸王别姬》7、8、9月分别在日本、马来西亚巡演20场;上海木偶剧团10月将赴丹麦参加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活动演出;上海爱乐乐团6月也将赴新加坡演出4场。
遵循规律 精益求精
上海京剧院用精品赢得观众
本报记者 顾咪咪
上海京剧院保持每年一台戏的创作节奏,抓住有潜力可挖的剧目,不断修改完善,锲而不舍打造成精品。3年来,先后创作了《廉吏于成龙》、《生死界》和《成败萧何》3部力作,赢得了观众,赢得了市场,《廉吏于成龙》还在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名列金奖榜首。
面对演出市场抓创作
《廉吏于成龙》首演后,众说纷纭。上海京剧院通过专家、观众座谈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征求意见,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逐一整理,形成文字。通过分析归纳,感到剧本虽然采取散点结构的方式,没有中心事件,可中心人物于成龙还是有魅力的;演出时剧场效果好。当然也有不足。面对市场抓创作,他们确定了“小调整,大提高”的思路,在保留原有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制订了下一步修改目标,既减少了创作中的盲目性,又使剧本上了一个台阶。
遵循艺术规律精修改
按照艺术规律办事,抓紧落实修改中的每一个细节,是剧目成败的关键。剧本完成修改之后,再由编剧、导演和其他二度创作人员反复讨论。在讨论中,与会者不分专业,不论资历,有感而发,畅所欲言。如唱腔设计和作曲,往往是由音乐创作人员先提初步方案,做成小样,再由演员拍曲清唱,让大家品评,最后由唱腔设计和作曲拍板。为了防止对细节的疏漏,在排练中,剧院相关职能部门把每一个修改变动列成表格,逐一落实,力求舞台上的完美体现。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院领导的主要精力放在健全和维护创作、排练的运行机制上,以保障修改创作的正常进行。重要剧目成立有资深艺术家参与的工作班子,对一些重大艺术问题进行集体表决。领导只是做好服务工作,决不指手画脚、干涉创作人员的具体创作修改。
用精品艺术赢得观众
上海京剧院达成一个共识:评奖是需要的,通过夺奖可以促使品牌的产生。但创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更重要。
有了这种认识和心态,京剧院上下齐心,心平气和、从从容容地专注于艺术创作。外界对京剧院创作新剧目有种说法:“七稿八稿,没完没了”,这也反映了京剧院认准了目标后,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精神。《廉吏于成龙》修改方案确定后,2004年2月和5月,主创人员两次在天津举行“红楼会议”,集中商讨。到8月,第二次落地排练时,剧本已经动了6次“手术”,小的修改调整不计其数。剧本修改相对稳定后,剧组再集中力量进行二度呈现、排练。就是这样,不断的磨炼,反复论证推敲,使剧目跨上一个高度又一个高度。
今年,上海京剧院创作任务依然繁忙。自从《狸猫换太子》进入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三十台初选入围剧目后,上海京剧院就把它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力求使之成为精品工程。另外,去年《成败萧何》在京剧节期间演出后,显现出较好的发掘潜力,目前正在广泛地听取意见,酝酿下一步的修改。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8621)63521111转网络部 传真:63515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