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最后一颗子弹 留给胶片(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07日06:31 华商网-华商报
最后一颗子弹 留给胶片(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拯救大兵瑞恩》代表20世纪末二战片的新高度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昨晚20∶47,中央一套开播了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是又一部改编自著名二战影片的电视剧。其实,对生活在现代和平社会

  中的人们来说,那场旷日持久、悲壮惨烈、湮灭人性的战争逐渐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不能忘记它,因为这世界上的硝烟仍未散去,和平还是那么的脆弱和宝贵———

  应景

  2005恋战好莱坞

  2005年5月9日,二战结束60周年,美国影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于是今年的好莱坞“硝烟四起”。据报道,即将开拍的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包括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影坛印钞机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等人的作品。

  主战区:名导舞动“父亲的旗帜”

  在凭《百万美元宝贝》成功获得两项奥斯卡奖之后,风光无限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宣布了自己新的拍片计划。他要连续拍摄两部战争题材的影片。一部是关于二战的《父亲的旗帜》,另一部影片则将目光瞄准伊拉克战争。

  《父亲的旗帜》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核心提示:影片中老布拉德里是美国二战最著名战役———“国旗插上硫磺岛”上的6个海军陆战队士兵之一,但是小布拉德里却从来没有听到父亲讲述这些引为自豪的故事。原来,被外界当作英雄的父亲的后半生,差不多都是在对战友的怀念以及自责的孤独中度过的,儿子于是一个个寻找父亲的阵亡战友的家庭和亲友……

  据称,这本自传体的小说2000年被《纽约时报》评为最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伊斯特伍德认为:“这本小说向人们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其实即使是美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他内心也充满了对于战争的仇恨。”

  辅战区:巨星要演铁血将军

  《铁托传》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

  核心提示:铁托是前南斯拉夫人民心目中的二战英雄,这位铁血将军在长达3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直接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先后粉碎德国纳粹7次大规模的进攻和围剿。好莱坞的两位电影巨星———罗伯特·德尼罗和史泰龙都希望将他的传奇一生搬上银幕。据史泰龙日前透露,由于影片中需要拍摄大量的战争场面,因此他初步预算投资额将达到2.65亿美元。

  据称,该片将有望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正式开拍。而德尼罗也放出风来,自己非常希望亲自扮演铁托这个角色。

  《战鸽快飞》 导演:加里·查普曼

  核心提示:《战鸽快飞》是今年迪斯尼的重头戏,也是著名广告导演加里·查普曼的处女作。该片根据二战期间英法反法西斯同盟之间,通过信鸽传递情报的真实历史事件创作。

  据称,《战鸽快飞》的幕后配音演员也是现今好莱坞数一数二的演技派,而且是清一色的英国帮。苏格兰著名演员伊万·麦克格雷迪为主角小沃配音,曾经成功扮演甘地的本·金斯利为老鹰战队的首脑吉瑟·林克将军配音。新文

  纪录

  战争以外 人性以内

  如果说战争展现了人性里阴暗的一面,那么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动战争则是为某些人的屠杀本性冠上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正如历史不是展开杀戮的借口,战争也不是进行杀戮的借口,即使在战争时态,人性中的善恶也是可以选择的,所以,许多战争题材的电影一方面表现了现实的战场,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内心的战争,也可以说,涉及到对人性的反思———关于爱情、关于生存、关于救赎……

  记录之经典 生存的欲望和本能

  英雄主义的《最漫长的一天》(美国)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最著名的影片,由五位著名导演联合执导,云集约翰·韦恩、亨利·方达等众多超级明星。影片让人们认识到战争不是简单的武力征服,不是侥幸的死亡游戏,而是残酷无比的智与勇的搏斗。

  激情时刻:总攻日盟军的海滩之战。

  个案检讨的《虎!虎!虎!》(美日合拍)全片从美日双方同时呈现珍珠港事变的历史真相,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会成功的来龙去脉,其严谨的制作可让观众了解历史,而片名则来自日军战机偷袭得手后向母舰发出的密电。

  悲情时刻:日机轰炸珍珠港。

  政治需要的《莫斯科保卫战》(前苏联)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拍摄的这部史诗巨片宣扬正义战胜侵略,但片中一些场景明显是政治需要。除此之外,影片对宏观战争场面的描写非常出色,展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反映二战的经典巨作之一。

  激情时刻:苏军呐喊着开始反攻。

  精神不灭的《桂河大桥》(英国)这是影史上最出色的反战电影经典之一。导演告诉我们,荣耀不只属于那些战死沙场的军人,也属于那些展现民族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军人———即使他们是战俘。

  悲情时刻:尽管大桥为敌人而造,也要造得最好。

  展示人性的《拯救大兵瑞恩》(美国)这部表现战争中拯救同胞的电影,看起来是在讨论八条生命换一条生命的价值观问题、探讨拯救与被拯救这一古老的哲学问题,但透过故事的表面,导演将人们的视线推向了人性的更普遍层次:在困境中人们互相关心这一绽放光辉的神圣品格。

  悲情时刻:拯救小分队队长用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

  记录之受害者杀戮与拯救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二战期间犹太人的遭遇为题材的影片渐入佳境,美国、意大利、英国等都着手涉及这个领域。但由于民族背景不同,二战期间经历不同,因此着眼的侧重点也不一样。

  《辛德勒名单》(美)影片根据作家汤马斯·吉尼利198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其间穿插了部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真实纪录片,令人刻骨铭心。

  惊心时刻:德军军官早晨起床后以枪击犹太人作为一项消遣。

  《死亡长征》(美)通过奥斯威辛集中营五个幸存者的自述,以记录片的性质把人们带到了那个朝存夕亡的年代。

  惊心时刻:迁徙途中,一个犹太人因病要被纳粹枪毙,曾发过誓与他生死在一起的两个伙伴,选择了退却。

  《八音盒》(美)一个身为律师的女儿为澄清父亲在二战期间的纳粹杀戮罪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当她最后确认父亲确实是纳粹分子,并曾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后,毅然将他推上了法庭。

  惊心时刻:一位女受害者惨遭十几名党卫军的轮奸。

  《午夜守门人》(意大利)一位移居美国、陪丈夫来维也纳进行演出的女子邂逅了宾馆的守门人,一个在二战期间曾当过纳粹军官的人———麦斯,他也是曾帮她杀死过虐待她的狱卒的人。

  惊心时刻:虐待的羞辱,死亡的恐惧使玛利亚抛弃丈夫和纳粹走到了一起,并双双饮弹街头。

  《钢琴家》(美)根据符瓦迪斯瓦夫·斯皮尔曼回忆录改编的作品。一位犹太电台钢琴家在波兰沦陷后,不得不在一个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

  惊心时刻:身为钢琴家却只能凭想像在空中挥动自己的手指。宗合

  视角

  硝烟未尽 伤痛永留

  电影似乎让战争带给全人类的伤害成为一道历久常新的创口。二战算得上是20世纪人类史上最浩大的劫难,正面描写这场战争的优秀电影可说是层出不穷,但战争的敌对立场,战争结束后的胜败影响,使不同的国家在银幕上表现这场战争时会有极不同的选择……

  战胜国的图腾 前苏联二战电影

  前苏联拍过一系列的二战卫国战争题材电影,从战争刚结束不久的《攻克柏林》,上世纪50年代侧面描写战争的《士兵之歌》,到《解放》、《围困》,最后是《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构成了一幅辽阔壮观、气势磅礴的二战全景画卷。

  史诗·“卫国战争三部曲”尤·奥泽罗夫任总导演的卫国战争三部曲剧情从1940年德国策划进攻苏联开始,到1945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口头投降结束,这是一部史诗电影,因为它既完整地记录了苏德战场的全部过程,细致描述了几个关键的重要战役,又再现了这一时期苏德战场以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德国入侵波兰、希特勒成功营救墨索里尼、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

  人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其实,相对于政治宣传意味颇浓的《攻克柏林》,1959年的《士兵之歌》和1970年的《解放》,才真正算是战争电影,描写战争与人的关系,普通人受战争的影响和他们投身战争的原因。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女性和战争的关系。影片中几位单纯的女士兵为了对抗入侵自己祖国的法西斯军队,在丛林和沼泽地带展开了一场残酷但并不激烈的战斗。片中,女性从一种被蹂躏的角色转变为战士的形象。虽然影片没有更大胆地追究战争背后的性质,但从此,女性与战争电影的关系不再是关于爱情、强暴,而是真正的战斗。

  战败国的思考 德国二战电影

  长久以来,德国成了二战影片中最大的配角,既无所不在,又样貌模糊。仅有一部从德国人角度拍摄的富于争议性的《铁十字》,还是美国人山姆·帕金佩于1976年执导的。但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德国人自己拍摄了《潜艇》、《斯大林格勒》和《帝国的毁灭》,它们让人们看到了曾是二战主角的国家视角下的画面。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二战的历史态度,并不是这些影片想极力阐述的。在它们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在有了些许时间的隔膜感之后,德国人得以稍卸道德包袱,来回顾成千上万普通德国一兵的战争体验。

  欲望·《潜艇》改编自同名小说,以纳粹德军著名的“狼群”潜艇战为背景。故事无非是出航、潜伏、出击、无功而返或是大有斩获,但在影片里,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一个人最根本的求生欲望。另外,高超的拍摄技巧和摄影机的极限运动以及考究的技术细节使本片独具文献价值。

  十年之后,《潜艇》一片的制片人自编自导了另一部德国二战力作———《斯大林格勒》。毋庸多言,这场人类现代史上空前惨烈的会战令交战双方都刻骨铭心。

  惨烈·《斯大林格勒》和前苏联的同名影片不同,本片取材于这场战役中几个人的命运。影片的高潮处是一场令人喘不过气的攻坚战。德国人的行动隐密而迅速,老辣而强烈,一波接一波毫不停歇。战斗场景在这里被表现到了极致。较为独特的是,在西方同类影片里,该片描写苏联人的态度难得的中肯。这或许是德国人对他们最顽强的对手些许敬意的自然流露吧。

  宿命·《帝国的毁灭》这部2004年问世的影片从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里提取了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并用鲜活的画面,让人们直接体会第三帝国的最后时刻。

  整部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种“绝望”的感觉,对于这样的一部主题必须要涉及到“政治正确”的电影,它在艺术上的感染力是强大的。而且并没有让人感到美化了希特勒或为二战时的普通德国人开脱责任,相反,却令人感到德国人一直在反省那段历史,并努力望向未来。正如影片结尾时那辆自行车一样,让观众在通篇的绝望后,又一次地看到了救赎的希望。

  以上这些不同时代的德国二战影片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没有对任何问题作任何主观的诠释,只是以坚实的影像留待人们自己去评价。宗合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