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08日03:52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军官的女儿

  本名原是“美丽的竹子”

  邓丽君,本名邓丽筠,1953年1月29日(周四,壬辰年腊月望)出生在中国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的一个三合院中,属龙,水瓶座。出生地云林县,是台湾地区颇为贫穷的农业区。

  邓丽君的父亲邓枢为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人,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母亲赵素桂是山东省东平县人。在邓丽君诞生前,邓家已有3个男孩,一家人住在云林县一间古老农舍中。由于邓丽君的父亲邓枢只是国民党军队的中尉军官,后来离乡背井到了台湾,因此生活并不很富裕,连住的房子也都是租的。当时台湾环境普遍不佳,位于台湾中部的云林县又是贫穷的农业县,缺乏医疗资源,因此邓丽君的妈妈并没有到医院待产,而是由接生婆在家中接生。没想到邓妈妈这胎意外是个可爱的女孩,虽然体重不是很重,但是哭声很尖,相貌清秀,让一旁等候的邓家男丁都相当兴奋。

  由于邓枢必须经常随部队移防,邓家也一直随着邓父的部队不断搬移居住地,在邓丽君还没有满周岁时,又举家迁移至台湾东部的台东县池上乡。邓家搬到台东县后,邓枢从部队退役,在军营附近摆面摊维生。不多久,大约1954年6月,邓家又迁移到台湾南部屏东市空军机场旁的“眷村”,这才开始比较稳定的生活。

  在“眷村”里,由于居民既有本地人也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官兵,因此文化与语言相当多元,乃至于中国各地的民谣小调,邓丽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启她的童年生活。

  由于邓家在为邓丽君取名时,都是直接将“筠”称作“君”,所以家人、邻居从小都叫她“丽君”,但是“筠”字正确读音却应该音“芸”,所以等到邓丽君上了小学之后,学校的老师、同学都称她为“丽芸”。结果后来邓丽君取艺名时,父亲干脆直接帮她取了邓丽“君”,以免老是混淆不清。

  “拜”收音机为“师”

  反串“山伯”一鸣惊人

  邓丽君从小就有表演天分,爱跟着收音机里的歌声跳跳唱唱,还对歌曲有过耳不忘的特殊天分,又喜欢在家人与友人之间表演以获得掌声。包括白光、周璇等人的歌曲,都是她的最爱,就连在台湾农村四处公演的歌仔戏团,也成为小邓丽君模仿的对象,甚至找来邻居小朋友,以水瓶当麦克风、鲜花当珠宝,用爸爸的大衬衫当戏服,扮戏自娱。5岁的时候,因为对表演相当有兴趣,邓丽君的父母就安排她就近到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习芭蕾舞。

  1959年11月,在屏东住了5年后,邓父再度随着军队移防而改变居住地点,全家又从台湾最南端搬到台湾北部的台北县芦洲乡,居住在现在的“台北县芦洲市中正路77巷”内的军队“眷村”旁,邓丽君也进入芦洲小学就读,成了林凤娇的“老乡”。当时,邓丽君家里居住的地方生活条件很差,一家7口挤在约莫30平方米的空间中,旁边再用木头加盖一个小厨房。1963年,当时的台湾因为香港著名导演李翰祥导演、凌波主演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而陷入一股几近疯狂的黄梅调热潮中。年仅10岁的邓丽君,因为常听收音机播放黄梅调,耳濡目染之下,唱得也头头是道,邓家出了个小歌星的消息不胫而走。甚至邓丽君家旁边的一家脚踏车行,老板只要邓丽君歌唱得让他觉得好听,就免费把脚踏车借给邓丽君骑,这恐怕也是邓丽君的第一次“商业演出”。同年,邓丽君还参加了“中华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一位女化装师为邓丽君借来黑色的秀才帽,搭上粉色的戏袍,邓丽君就以一首《访英台》反串梁山伯的唱段,一鸣惊人获得冠军。

  小学开始走穴

  10岁拿下全台歌唱冠军

  迁居到台北的邓家,家境还是没有改善,邓丽君的父亲靠着制作面条、大饼,贩售为生。不过一段奇特的经历,却让邓丽君开始了崭新的歌唱生涯。

  邓丽君当时就读芦洲小学,在小学一二年级间,就开始参加各类的演出,成为学校晚会、游园会的常客。每逢春节团拜或庆典,邓丽君都会受邀表演歌舞,被视为天生的歌星与演员。学校旁一支部队的二胡手李成清,恰好是邓丽君父亲过去的同事,他可说是邓丽君歌唱技巧的启蒙老师,常常让邓丽君跟着他前往各地表演。虽然每次公演只有5元、10元的演出费,但一方面这些零星的工作机会与收入,对邓家不无小补,另一方面邓丽君也从此时开始磨练歌唱技巧与台风,并且还以此认识许多日后公开或私下提携她的贵人。

  由于后来常常参加演出,让邓丽君在学校的功课只能算平平,尤其数学课更让邓丽君头痛,每次考试也难得及格。学校老师只好常常为她补习课业,以应付当时台湾学生必经的“国中联考”。

  1963年8月,邓丽君先是主动要求妈妈帮她报名歌唱比赛,更以仅10岁的小小年纪,参加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地方小调《采红菱》一举打败了年龄比她大许多的实力派竞争者,获得了第一名,正式开始了她的歌唱生涯。

  为唱歌辍学

  肄业初中生成“娃娃天后”

  1965年,邓丽君进入台北私立金陵女中(这所学校还培养了电影明星林青霞)就读。而次年,邓丽君加入了当时台湾著名的“正声广播公司”的第一期歌星训练班,这是她在歌坛绽放光芒的重要转折点。

  邓丽君在歌唱训练班经过3个月的训练后,以优异成绩毕业。由于得到台湾两位元老级的重量级音乐人士翁清溪、左宏元的提携,更让邓丽君的星运一路顺遂,后来包括左宏元所写的《彩云飞》《海韵》和《千言万语》,翁清溪所写的《小城故事》和《原乡人》,都成为邓丽君传诵一时的百万金曲,直到今日还广为流传。

  后来,邓丽君获得更多的表现机会,她先是获邀在下课后前往歌厅客串歌手,演唱一些小调歌曲,立刻大受欢迎,每次开演都获得满堂彩。掌声不断让邓丽君的商业演出越来越火热,当时邓丽君驻唱一场最高的费用约为新台币一千到两千元之间,几乎已经是一般人家半个月以上的生活费了。

  邓丽君的年纪虽小,但是扮相清秀可人,一张圆圆的小脸配上大眼睛,歌艺又好,早已成为卖座的保证,因此名气越来越响亮,包括许多首屈一指的登台地,都纷纷重金礼聘。才念初中的邓丽君,小小年纪名号就被排到海报最显著的位置,被封上“娃娃歌后”的称号,只要有她登场,现场绝对座无虚席。虽然一度其他歌星因为看到邓丽君被礼遇而眼红,加上邓丽君一直是歌厅的头牌红星,一度遭到同行排挤,但邓丽君还是靠自己扎实的歌艺与人气,渡过这段刚起步的难关。甚至还在歌厅的要求下,一晚连赶多场。邓丽君的魅力已经开始蔓烧,不论台湾何地的歌舞厅,就算平常生意清淡,只要邀来邓丽君,一定会卖个满座,邓丽君的声势一路扶摇直上。

  为了全力在歌坛冲刺,邓丽君终于面临课业与歌唱生涯无法兼顾的困境。由于对歌唱的热爱,加上校方坚持邓丽君必须二择一的立场并未改变,1967年,邓丽君与父亲商量后,终于忍痛从金陵女中办理休学,并正式加盟宇宙唱片公司,成了一名肄业的初中生歌星。1967年9月,邓丽君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张黑胶唱片《邓丽君之歌——凤阳花鼓》,展开她的唱片歌手生涯。由于受到相当好评,同年宇宙唱片又趁热打铁地出了第二、第三张唱片,并获得“小调歌后”的美誉。

  参加“群星会”

  签约唱片公司成歌星

  1968年,由于歌艺备受肯定,邓丽君获邀在台湾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歌唱节目——“群星会”中表演,这也是邓丽君第一次上电视表演歌唱,当时她15岁。

  台湾电视公司的“群星会”是当时台湾惟一的歌唱节目,也是最受欢迎的电视歌唱节目,是台湾歌坛培养实力派歌星必登的圣坛,因此许多红遍东南亚与我国港台地区的歌星,都必须先在歌唱圈取得一定的成绩后,才能获邀上节目亮相。

  虽然邓丽君首次登台时,也有几位新兴歌手与她一齐登场,因为过度紧张,小邓丽君第一次上台就忘了歌词,由于当年没有先录像后播出这回事,现场节目发生这等糗事,让制作人慎芝急得猛拍额头,不光荣的纪录让邓丽君被冷冻了好一段时间。

  后来邓丽君的突出唱腔还是让她成为“群星会”节目的固定班底,这等于邓丽君的歌艺表现已被全台湾最权威的歌唱节目肯定,虽然她的年龄还小,但已经算是“硬底子”的红牌歌星了。在成人世界中,15岁的邓丽君表现出超龄的歌艺,因此更让她在“群星会”中备受欢迎。

  1969年,邓丽君不过16岁,但在歌唱生涯已经崭露头角,例如《一见你就笑》《海韵》等歌曲早已脍炙人口。邓丽君婉约青春的外貌、缭绕的歌声与飘逸的形象结合起来,成为华人文化圈中新一代的青春偶像。在精心设计下,邓丽君的演艺生涯更往多元化方向发展:她跃上大银幕,演出她的第一部电影《谢谢总经理》,也开始主持《每日一星》的电视节目。1969年10月,台湾第二个无线电视台——“中国电视公司”推出的台湾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晶晶》正式出现在台湾民众眼前。这部戏的主题曲,正是由邓丽君主唱。情感的充分投入,加上动人的剧情,在电视这种强势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邓丽君的歌声立刻风靡台湾,大街小巷都被邓丽君的歌艺所感动,台湾民众为之疯狂,称之为“天才女歌手”,终于让邓丽君顺利地大红大紫,以不到17岁的年龄就开始走红港台地区,开始她灿烂的歌唱生涯。

  在走红之后,却对邓丽君的居家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尤其当时芦洲还是个纯朴的农业小镇,却出了一个歌坛红星,在民风保守的当时,不但邻人开始指指点点,多种闲言闲语也在背后流传。不得已,邓家搬离芦洲,离开了这个飞出了只“金凤凰”的“鸡窝”——“小城”芦洲。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