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程乃珊重“造”《蓝屋》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09:11 解放日报

  “房子涨价,程乃珊也要重新‘造’《蓝屋》了。”一见程乃珊,我就把圈内人士的一句调侃话说给她听。

  程乃珊笑了,爽朗的笑声很有感染力。而后,坐在位于铜仁路上的写字楼里,程乃珊向记者说起了重写《蓝屋》的初衷。

  “蓝屋”里还有精彩的故事

  确实,程乃珊要重写《蓝屋》,已经是文学界关注的一个话题。毕竟,早在1984年,程乃珊凭借着中篇小说《蓝屋》而获得首届《钟山》文学奖,并开始为读者所熟知。为何20余年后要重写自己的成名作呢?

  程乃珊告诉记者,在完成《蓝屋》以后的20年,她的创作思路也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回首自己写过的作品,觉得因为受当时的局限而留下了很多的遗憾。她说,主要是觉得过去写得太肤浅,因为原先是个中篇小说,在篇幅上也受限制。再加上80年代的时候思想不够解放,很多素材没有深挖,没有办法把“蓝屋”真正的沧桑感、命运感体现出来。这座老房子有太多精彩故事可以发掘。生活本身永远是最好的小说。酝酿再三,她决定重写《蓝屋》。

  新《蓝屋》重起“炉灶”

  程乃珊透露,在新《蓝屋》里,只保留了原作中的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我太喜欢了,舍不得丢弃。至于小说的整个架构是推倒重来的,而不是原来中篇的简单扩充。等于拆掉了原来的房子,另起炉灶重盖一幢。”

  新《蓝屋》时间跨度达60多年,从原来一个人的故事变成三代人,但还是会有一个主人公贯穿整部小说。“在中篇《蓝屋》中死掉的主人公,我会让他活过来,由他来见证蓝屋的建成与历经文革、改革开放后的沧桑变化。里面也反映出中国60年来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

  问起新《蓝屋》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程乃珊说她仍旧采用一贯的白描手法,把重心放在故事和人物上。“我不会在结构、语言这些东西上搞花头,我认为就像票房是电影的硬道理一样,小说最要紧的就是好看。我会把心思用在人物和细节上,我相信《蓝屋》会是一部读者喜欢的小说。”

  上海就是一座大的“蓝屋”

  蓝屋的原型是位于铜仁路上的“绿房子”,老上海们不陌生。这幢嵌着绿色砖面呈弧形的四层建筑,出于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邬达克之手,它的主人是老上海赫赫有名的颜料大王吴同文。在新的长篇中,程乃珊把这座蓝屋作为上海历史的一个缩影。她说:“上海整座城市就是一个大的蓝屋,我把上海这座城市浓缩在蓝屋里,折射出上海三十年代到现今的一段历史。老房子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是建筑的灵魂。这样有历史的房子仿佛是人和时空的对话,既体现了上海的建筑风情,又体现了上海人在风风雨雨、历经磨难后的宠辱不惊。这样的建筑和这样的人的结合,一定是上海这所都市所独有的。”

  本报记者 姜小玲 本报实习生 韩璟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