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情感不断转换冲击心灵 亦悲亦喜的戛纳电影节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07:57 新华网

  新华网戛纳(法国)5月13日专电(记者高津英)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如火如荼,聚集在戛纳的影迷和记者看片异常投入。在这里看电影,不但要有充沛的体力,更要有坚强的神经,经得起悲喜怒怕等情感不断转换对心灵的冲击。

  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的影片《大象》夺得200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他的《最后的日子》又被选入本届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深受观众期盼。影片取材于11年前27岁的涅槃
乐队主唱科特·寇本自杀身亡的悲剧,因此观众入场前就有了大悲的思想准备。

  但格斯·范·桑特强调,《最后的日子》并非传记作品,“没有人确切知道寇本生命的最后时光是如何度过的。这一谜团是影片的灵感来源,影片不注重结局,而是力图探讨孤独和死亡的主题”。

  金黄色长发、软塌塌的衣服和脏兮兮的球鞋,《最后的日子》主角布莱克的扮演者迈克尔·皮特的形象与寇本倒是十分接近。影片开始很长时间,布莱克漫无目的地在林间和溪水中游荡,间或发出模糊的自语。影片过半观众才逐渐从旁人的话语中听出,这位“林中幽灵”原来是名噪一时的摇滚歌星,经戒毒治疗后隐居到林间小别墅。他不堪声名的重负,躲到林中以逃避现实世界,寻求精神的解脱。

  影片节奏缓慢,情节也不连贯。主人公金口难开,给观众的大多是身影和长发掩住的脸,只是依靠形体语言来表现其痛苦。无声的场景和扭曲的躯体令观众悲从中来,倍觉抑郁沉闷。好在这种情绪一出剧场就被海滩上等候入场看电影的孩子们的欢笑声冲散。

  为了激发儿童对电影的好奇和培养他们的欣赏力,电影节组委会组织了动画放映专场,为近2000名8到12岁的儿童放映法国动画片《叽里咕和野兽》。在记者们的摄像机和照相机镜头前,身着鲜艳夏装的孩子们异常活跃。一群孩子挥着手臂齐声高叫着:“叽里咕!”“叽里咕!”记者问他们:“你们知道叽里咕是谁?”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是黑人孩子”,“是动物的朋友”,“是坏人的敌人”,“是英雄”,“是,我还没看,不知道。”……

  这些经过测验筛选的孩子终于如愿地踏上红地毯,迎接他们的是排列在台阶两旁草裙鸡翎的黑人乐手和鼓手,这令孩子们提前进入了电影的意境。坐在蓝色岩洞中的老人在银幕上向孩子们讲述着叽里咕如何成为园丁、制陶匠、商人、旅行家和医生,虽然他总是那么小,但聪明、骁勇异常。剧场内的气氛和上一场截然不同,时常响起孩子们会意的笑声。

  电影就是这样,其主题或浅显或深刻,其手法或新颖或老道,不管使人痛苦还是带来欢乐,电影总是引发观众无尽的遐想,令人魂牵梦绕,这也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