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细如柴杆儿的脖子上,顶着个硕大的脑袋,光光的脑壳前贴着孤独的三根毛;两只圆圆的大眼睛,中间夹着个大鼻子,鼻头总是红红的;骨瘦如柴的身体裹着破衣烂衫——这形象众人皆知:“三毛”。张乐平笔下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堪称传世之作,而根据漫画改编的电影《三毛流浪记》,则更在中国电影史上描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国产片,更是第一部儿童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执导拍摄这部影片的,正是南京导演严恭。如今,严老已92岁高龄,住在南京中山疗养院,
颐养天年。见到记者来访,分外高兴,拉着记者的手,说起了当年的电影故事。夫子庙接受艺术启蒙严老说,他的家就在大党家巷,离夫子庙咫尺之遥。“夫子庙是个很特殊的地方,也是最热闹的地方,集中了南京所有的艺术门类,从民间的到最洋的,有马戏团、杂技团、说相声的、卖膏药的,有点像北京的天桥。”在这个雅俗文化混杂的地方,严恭“接受”了最早的艺术启蒙:在大成殿前的广场上看“青红帮”打架,知道了什么是文打,什么是武打——这点小“知识”在以后严老拍摄的电影《草莽英雄》中,有了用武之地。还在夫子庙的茶歌厅里看各种文明戏,“记得在奇芳阁旁边一家歌厅里,还演过大仲马的《茶花女》。”家道败落当扛米工因为家道败落,13岁那年,只上了一年私塾的严恭被父亲送到三姑夫家的米店当学徒,每天要把150斤一袋的米送进米囤,干的全是体力活。“很苦呀,干了3年。然后我实在受不了了,就在16岁时进了电报局。我也没读过什么书,干不了别的,就给人家送电报。不过每个月有十几块钱的工资,这倒是不错的,可以养家了。”有了工作的严恭,开始给自己请老师,学国文和英语。就是在电报局里,严恭认识了南京左翼戏剧运动发起人瞿白音,并加入了由瞿白音等人成立的大众剧社。1934年,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市分盟成立,并成立磨风艺社,剧社演出易卜生的《娜拉》,轰动一时,但却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禁演。“剧社很多人被宪兵队抓走,我侥幸逃到镇江,但却因此没了工作。父亲非常生气,他不希望我去演什么戏。”不过,这并没有阻止严恭继续学习戏剧的行动。1935年,南京成立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严恭报了名,开始系统学习戏剧表演。并曾在实验公演的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在校期间,严恭还秘密地组织抗日演出。1937年,严恭到上海参加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实验剧团,除演戏外还开始尝试写作,创作了独幕剧《开演之前》。
金陵晚报记者贺沂沂 (编辑 云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