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艺术学院=明星,这是谎言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15:38 北京晚报

  四大名家指点艺术教育

  5月22日,北京人艺咖啡厅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林兆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田壮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丹青。四位是戏剧、音乐、电影、美术领域内颇有建树的艺林家,同时又都从事艺术教育,他们在《时尚家居》杂志主编殷智贤主持下为刚刚成立的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出谋划策,
同时,也就艺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此次谈话的背景是基于3月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达的一个文件,该文件涉及MFA即艺术类硕士的一些新考评标准,从原来只注重理论研究向重视实践发生了可喜转化。

  艺术教育行政化

  郭文景:教育的事情绝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尤其是艺术教育。不同的艺术门类,学习阶段、年龄阶段是完全不一样的,18岁上大学,22岁本科毕业,该念硕士的时候对于一个弹钢琴的人来讲,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讲,他的记忆训练,其实应该已经结束了。但对画画的人,对导演,对作曲专业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学习阶段。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田壮壮:一个女演员,大学毕业才演戏,其实已经晚了。而一个22岁毕业的导演,有谁能相信他,敢给他投资拍电影呢?不同艺术行当,有不同的年龄要求。一刀切不合适。

  林兆华:我当了十五年副院长,要真纳入行政的管理,不会排这么多戏,早毁了。如果光听一些戏剧评论家对我的谆谆教导,我的艺术个性早被扼杀了。

  田壮壮:做一个系主任以后,你突然发现70%的事情是会,还有10%的时间是给各种条子签字,20%谈到教育,说是系主任,干脆改成行政干部得了。教育的人不搞教育,不搞教育又天天调查你的教育,例行公事的事特别多。对谢飞、郑洞天来说,这是师爷,有那么多作品,学生对你就会有一种信任,他天天想听你的课。有些留校的老师又出问题了,你让他出来排戏,拍不出个所以然,让他教书,又不好好教。你上着上着课,看着这个老师出去排戏了,那个老师出去排戏了,老师来了走了,大家对学术教育有什么认知?我那天给研究生开题的时候想,这几个师爷哪天不在了,这艺术教育就缺少含金量了。靠学院还是靠实践?

  陈丹青:这一百年的传统,在电影、喜剧、音乐人才上,教育上是怎么出人才的?上世纪30年代的于是之、赵丹、石挥受的是什么学院教育?可以说没有。音乐方面,可能除了冼星海到法国去,聂耳上过什么音乐学院?李劫夫、贺绿汀他们上过什么音乐学院?什么学历?艺术人才到底是学院培养出来的,还是实践培养出来的?郭文景这一届人被认为是建国以来音乐学院最奇怪的一届人,出的作曲家最多,郭文景、谭盾、什么刘索拉这一拨人,电影界第五代又是一个传奇,我这一代人说起来是研究生,但是也很奇怪,实际上我们在上研究生以前,我们所有入校的人都参加过全国美展,我们全都没有上过大学,我的学习程度,真正的学历是小学毕业,我初中和高中都没有上,更不要说大学。

  殷智贤:听您这口气对学院教育很不信任?

  陈丹青:我从来不信,整个人类进步史不是学院史,我们放宽了讲,从清代一直到现在,根本没有艺术学院。

  郭文景:最主要的还是实践,我认为导演就是在拍片现场这么摸爬滚打练出来的,你不画怎么可能成为一个画家呢,我认为我的作曲很多知识都是在排练场里面,说一千道一万乐队一奏都出来了。

  陈丹青:毛主席说的干就是学习。

  郭文景:我们一伙人都是学的小提琴,学院招生要去考作曲系,因为那时候把戏剧全部放到作曲上面,虽然在那个时候我才十几岁,我在乐队里面做小提琴乐手已经工作了七八年了,我写乐队的总谱,比创作室专业创作写得好,因为我太熟悉这个音乐了。以至于哪个家伙的乐器有的地方坏了,哪个音出不来,我作曲的时候就把这个音躲过去。现在就是这个艺术教育由于放到学院之后,搞艺术教育的人心虚,不敢提口传心授,就怕人家说你这个不科学,谁要是说这个,是他自己无知,其实实践就是这样的,不是说要什么理论。

  艺术学院不等于艺术教育

  陈丹青:我是说艺术学院和艺术教育是完全两回事,我相信人类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民族,都接触过最伟大的艺术教育,但是没有进过艺术学院,咱们今天知道了这个艺术学院以后,大家都看到出了多少人,我们都感谢学院,但是我感谢的是艺术教育,不是艺术学院。殷智贤:您觉得一个好的艺术教育包括了什么?

  陈丹青:人,谁在那里教育,我讲来讲去就是这个问题,是谁在学,谁在教,学生是不是一个好学生,老师是不是一个好老师。

  学院不都一无是处

  郭文景:单就作曲这一块儿来讲,教育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纯技术,因为这个教育有技术性很强的东西,像音乐的形式等东西,由于学院是在这儿培养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的人,而且学院也和外边的设备不一样,他有一个非常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提供了环境和资料,在学院里面这种技术教育是主要的。另一块是创作教育,必须认识到这个东西的可塑性,你不可能用一本教材,更不可能以一本教材吃半辈子。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爱好、出生地以及他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他自己在创作中想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学生就是一部教材,要说教材就是过去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怎么在里面学习,老师很重要,我认为教技术课的老师最好是学者,教创作课的老师最好是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

  艺术学院=明星,这是谎言

  郭文景:艺术院校每年成千上万的学生报名,为什么?进了中戏就是明星?进了音乐学院就都是艺术家?不是,但现在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你不进入音乐学院这么走一趟,你在社会上就难找到一个艺术实践的机会。

  陈丹青:今天的设计、表演专业的学生社会供求关系很好,看起来很好。但你看看我们今天的景观设计、服装设计你觉得怎么样?

  殷智贤:非常糟糕。陈丹青:中国的艺术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非常标准化的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能够满足这些需要,我们看到艺术学院出来的人给我们造成了怎样的一个艺术环境。

  郭文景:我觉得学校根本就不应该管一个学生能不能成为艺术家,你来了按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方式教育你,出了门之后就看你了,这是第一。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从全中国的情况看,受过一点音乐学院训练的,能够在日常的音乐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人太少了。现在你待在北京、上海,你会发现很多人漂着没事干,但是你走出这两个城市,走到别的地方去,你又会发现艺术教育太缺乏了。大学是公共性教育空间,不一定适合天才。而搞艺术,天资是第一位的。

  呼吁多元艺术空间

  陈丹青:所有家长都想让孩子进艺术学院,觉得进了艺术学院出来就是一个艺术家,其实我在美国看到的情况,艺术学院只承受着一部分,可能教一些技术活,或者教一些基本常识,其实艺术学院并不担保到这儿一定变成艺术家,因为在社会上还有许多许多团体、空间,能够帮助你除了艺术教育之外,再接触更多样的艺术,你才能变成一个艺术家。

  教育还是保守一点

  郭文景:社会需求是带有时髦性的、一阵一阵的。你大学去跟那个,怎么跟得了呢,你就应该教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你就是把他教育成出去之后能够有能力适应这个社会变化的人。我是主张教育稍微保守一点,不要太赶时髦,为什么稍微保守一点?保守一点的时候你给学生的东西是比较可靠的。最新的东西他还没有充分的时间检验,有时候还不太可靠,出于负责的话,稍微保守一点可能是好的。满岩文杨春雁摄

  网络编辑:康琪雪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