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娱论
今日主持 虞晓毅
刘德华真的投资了。投资给一些新导演拍电影。而这些新导演,真的很新。
除了香港的黄精甫和林子聪(对,就是《功夫》里“肥仔聪”),这些导演的名字对大部分人来说应该是闻所未闻--内地的宁浩,香港的李公乐,台湾的李云婵,新加坡的唐永健和马来西亚的何宇恒……除了会关注亚洲各地电影节上的独立电影的人,有多少人听过这些名字?
这些导演之前大都以独立制片方式、在走艺术电影的路子(黄精甫的第一部长片《福伯》也不是主流电影),都是不属于电影工业体系的人——当然这些导演来的地方,本来就没有强健的电影工业体系。现在亚洲除了韩国、日本(也许还能算上泰国),有几个地方能勉强让艺术片作为工业的一部分存活?当然,全世界也没多少地方可以。
所以大多数“这一类”的导演只能各显神通,找朋友借、骗民营企业家、说服海外游资……在一个个能找到钱的机会间施展解数。所谓梦想,对他们来说不会是宽阔顺畅的金光大道,只能是跟现实刀刀见血的死磕。而且要能磕一点是一点,先找到开拍的钱;没钱做后期,宁浩的《绿草地》不就是这么熬出来的么?
现在这几个人有幸舒服一点,用高清拍电影比用胶片便宜很多,刘德华真金白银1000多万元投下去,每部片都有一两百万元的预算,这次应该会做得不那么艰苦。既然刘德华不干涉他们的手法,他们若是坚持自我也未必就能靠这个机会走进“工业”,但起码这些片子可能会因为刘德华在发行上获得一些帮助。
问题是,没有大片级的宣传资金,这些“小”电影不可能把观众一下抓进影院;而中国根本没有成熟的艺术院线,不会有一部电影能在少数影厅放一个月(更不要说一个季度、半年)——细水又不能长流,我们就不会出产《巨型希腊婚礼》这种票房奇迹。
罗伯特·雷德福搞起了圣丹斯电影节,美国的独立电影和主流电影才有了更多打通血脉的机会。可如果刘德华这1000多万只是种一次性投资,估计大概只能听个响——听个响的意思是这些片子卖卖国际版权回本,然后得点小奖。
当然,没有谁有资格要求刘德华做得更多更好,他愿意给机会新人已经很了不起,说伟大都不会太肉麻。旁观者只能希望这契机不会白白流走,会让我们的电影世界,去向更好的地方。 虞晓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