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国学不是猛兽,也不是灵药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08:55 新京报

  在国学衰落近百年之后,2005年5月29日,一心要成为“人文重镇”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宣布组建国学院:以八旬高龄之冯其庸老先生为院长,年内组建国内大学第一个“国学研究院”。同时,纪宝成先生于5月26日在《南方周末》撰文专论《重估国学的价值》,指出“狭义的国学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之所在。”

  “意识形态”和“弘扬”的组合很容易给人以误解,以为我们又要搞什么“独尊国学”了,乃至于有人担心,“独尊儒术”是历史的倒退,并提出“国学,研究则可,弘扬不必”(见《新京报》5月31日)。

  其实,任何国家、民族和地区,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同的代表主流文化和精神的意识形态。人大尽管开设了国学研究院,却并没有把国学强制为全民意识形态的国家强制力。

  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国学成为新的国家意识形态。有了这个基本的态度,再来看国学,就要超脱得多。

  百年来,人们对待国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主流是对它的全盘否定,且以五四新文化激进主义为高峰。另一种,则是对它寄予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把它视为挽救当下社会道德滑坡人文精神缺失的良药,甚至把它作为拯救人情冷漠、环境恶化等“西方社会病”的救命稻草。比如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宣称“21世纪是中华文明的世纪”,比如去年的《甲申文化宣言》等等。

  两种观点,貌似截然对立实则高度统一:把所有的功(过)都归结于国学,实际上都没有把作为制度化的“国学”和作为典籍文化的“国学”区分开来。他们难道不知道制度性力量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决定性力量?把制度的罪恶归结于文化的缺席或文化的“介入”,本质上都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明乎此,我们就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国学:它只是一门学问,既非洪水猛兽也非灵丹妙药。有人爱研究它那是他个人的自由。既然是研究,一开始就不应该有结论。而创办国学研究院的目的,一上来就“以‘脊续文脉,重振国学’为宗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显然是先给了结论,本身就违背科学研究的规律。它必然导致有选择性地选择教师:凡肯定国学者,来;非议者,去。其结果,必使国学研究成为一潭死水。那样的话,国学这个“国粹”能否“保存”这帮研究者,能否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还成问题,更别说让人们去保存和弘扬国粹了。

  至于说要开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选修课程,恐怕效果还不如社会上的淑媛会呢!有关方面雄心勃勃,准备采取特殊招生办法,准备申请设立国学学位。有意思的是,当记者问到学生的就业,校长表示大型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合资企业都需要,他们可以制定企业战略、写作政府文书;但当记者问到国学院定位,校长又说是为了重倡国学,接续中国文化的脊梁。如果自己都不知道何去何从,北大实验班就是前车之鉴。

  我不反对开办国学研究院,但前提是不要对它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把它切实当成一门学问来做。

  那样的话,我们才有可能以真正审视而不是顶礼膜拜的态度来对待国学。

  童大焕(北京评论家)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