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嘉
随着“咸金枣,消食开胃上等好”的叫卖声,在路边树荫或是祠堂屋后,唱上一段《王金龙命中不幸》,或是敲响竹板唱上《百屏花灯歌》。因为声如洪钟,乡间孩童乃至大人们得以靠拢而来。唱至精彩处便稍停片刻,卖他的“咸金枣”———这就是外号“咸金枣”的陈锦祥老人昔日穿街过巷走遍潮汕乡镇的生活写照。
前些天,我与友人敲开了锦祥老人的家门。在老人开朗的欢笑声中,让人感受到正随着岁月流逝而渐行渐远的潮剧“走唱”艺术的泥土芬芳。
老人属鼠,今年82岁。身材粗壮厚实,四方的脸上尽是纹路曲折的岁月留痕。“我也是童伶出身。十一二岁时进了戏班。戏班的名叫‘老正天香’,打鼓的是满仔先生,教戏的刘创业先生。我演花旦,那扮相就别提有多清秀了!”
“1943年潮汕大饥荒,戏班因难以维持生计而解散。我离开了戏班自寻生路,走唱和做小生意养活家小。”老人在20岁时提着藤篮子背着椰胡,从揭东老家来到汕头谋生,一边仍奔走于各乡村走唱卖艺,一边在汕头市区的公园和海滨长廊等游人多的地方定点搭社演唱。辛苦营生半世,最终儿孙都在城市站住了脚,他也老来享清福。“卖艺这行当,艰苦年代是贱业,只为糊口养家。”谈到技艺传承时,老人不无遗憾地说后辈都不想学。
老人博闻强记,旧调新词接踵娓娓而谈,老倌掌故更是说得有声有色。老人说,和他同辈或上辈唱戏的艺人,有不少人都曾有过“走唱”乞讨的凄苦经历。就笔者所知的,著名潮剧演员洪妙先生也曾有过半饥半饿的六载卖唱岁月。
“几年前,广东潮剧院资料室的郑志伟先生为采集曲谱来到我家。”老人说,解放前的名曲多数都没有谱子或音像传世,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谢世会唱的人已经极少。当时郑志伟慕名而来,请他唱“童伶曲”并现场整理谱子。整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他记忆的曲子都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共计有四五百个段子,及时抢救了一份面临失传的珍贵历史资料。
在我们的要求下,老人自拉自唱了《美人蟹·雨亭会妻》、《胡惠乾下山·见此重围进不能》和《玉堂春·王金龙命中不幸》三个唱段。老人的唱声是潮剧男声中特有的“实声填”老生声型,嗓音宏亮高亢,甜润华美,高音更是晶莹圆润,酣畅无阻。
临走,我问起老人艺名“咸金枣”的掌故。老人说,“咸金枣”是以闽南和粤东特产金桔为原料,加以陈皮、甘草等辅料精制而成的化食开胃食品,含在嘴里,酸苦辛咸甘俱全。
酸苦辛咸甘俱全,这也应该是昔日潮汕走唱艺人毕生体验的滋味吧?
(紫/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