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一支德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带来了奥地利作曲家马勒1908年的作品——《大地之歌》。此曲一经演出,顿时在中国文化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领域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因为,在其乐曲来源中清楚地注明了“根据中国唐诗创作”的字样。而现在的人们却再也无法追究马勒究竟在《大地之歌》里借鉴了哪些唐诗。多年来,这一直困扰着音乐界和诗词界的专家,被誉为音乐“司芬克斯之谜”。就在本月24日,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小钢创作的中国版《大地之歌》将来到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它真的可以诠释音乐界的司芬
克斯之谜吗?
唐诗出口大变样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叶小钢不但创作了不少严肃音乐作品,也有《湘女潇潇》、《人约黄昏》、《洗澡》等影视音乐作品为大家熟知。而“破译”《大地之歌》,则是叶小钢一直以来的心愿。他告诉记者,《大地之歌》在西洋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六个乐章中的唱词,都选自中国的唐诗。根据后人考证,是有一个叫汉斯·贝特格的人,参照了一些英文、德文、法文译本编了一本诗集《中国之笛》。马勒正是从这本诗集里得到灵感,创作了《大地之歌》。而在马勒所用的冗长的德语诗歌中,相对应的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的诗句却只有简洁的几行、甚至几个字,其绝妙的意境和语义激发了叶小钢跃跃欲试的雄心,想找到唐诗原文,创作一个中国版的《大地之歌》,还《大地之歌》以真正的中国面目。
学者破译仍存疑
叶小钢告诉记者,经过几年的研究,目前学者们一致认定第一乐章《尘世苦难的饮酒歌》源自李白的《悲歌行》;第二乐章《寒秋孤影》确认为唐朝诗人钱起的《效古秋夜长》;第四乐章《美人》也出自李白之手,题为《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则脱胎于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而第六乐章《告别》则是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送别》二诗拼合而成。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了第三乐章上。第三乐章署名李太白的《青春》,但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青春》源于《宴陶家亭子》,光明日报文艺部秦晋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廖辅叔教授则认为《青春》源自《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著名音乐人周笃文教授又认为《青春》完全是译诗者兴致所至的仿作。
跟着感觉走获成功
叶小钢说,他决定不再等待进一步的学术破译,而跟着自己的感觉去理解和诠释。他最终选用了自己最喜欢的唐朝诗人李白的《悲歌行》、《宴陶家亭子》,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维的《送别》以及钱起的《效古秋夜长》等五首诗,分别对应马勒版的第一、二、三和第六乐章。经过几个月的潜心创作,叶小钢在去年底捧出了中国版的《大地之歌》,并随中国爱乐乐团一起进行世界巡演。这场巡演被誉为“中国人用音乐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据叶小钢介绍,其实他完全没有采用民族乐器,他就是要用西式交响乐调出中国味道。女高音演唱起纯正的唐诗,简约的中国文字表达出唯美的意境。本月24日,中国版《大地之歌》将来到南京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这是其2月18日在北京首演之后,在国内其他城市的第一次亮相。著名女高音歌唱演员路琦则将演唱《大地之歌》中的诗词。薛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