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民工》剧照
从本月27日起,东方卫视将重播10年前曾轰动一时的沪语连续剧《孽债》。而最近,连续剧《生存之民工》也正在荧屏热播,为了真实地表现民工进城打工的生活原生态,明星们都讲起了乡土味浓郁的家乡话。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另一部连续剧《民工》,也穿插了不少方言。
苦涩的回忆
影视剧该不该用方言?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来说,最好是不用方言。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有些作品却怎么也回避不了方言。如让民工说普通话,就不如让他们说家乡话来得贴切。
东方卫视重播沪语连续剧《孽债》,更令人想起当年随《孽债》一起出现的沪语连续剧《何须再回首》和《夺子战争》,这些沪语连续剧曾在荧屏上掀起了一股收视热潮,并在全国引起震动。回想《孽债》的红火,实在令人有一种痛惜和苦涩的感觉。10年过去了,上海至今没有再拍过一部沪语版连续剧。
沪语的红火
就像四川人喜欢吃辣椒一样,上海人也喜欢说上海话。目前,荧屏上收视率最高的《老娘舅》《开心公寓》《红茶坊》等栏目,就因为说沪语而红火至今。
据记者了解,《老娘舅》《开心公寓》等都先后出过普通话版,但收视率下降达3至4倍,几近跳水。这说明这些电视节目的沪语定位已成了一个品牌,一旦改换语言,观众就会不认同。据制片人屠耀麟介绍,沪语版节目红火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上海人看了有一种亲切感;二是外地人、外国人希望融入上海这座城市,也希望通过荧屏学学上海话。如今,上海发生巨变,人们学习上海话的热情堪与当年许多人学粤语相媲美。
方言剧兴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语言。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地方言丰富多彩,四川话的泼辣、北京话的幽默、东北话的直爽,苏州话的甜美……使中国戏曲曲艺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面貌。而采用方言的影视剧也不少,巩俐演的“秋菊”用陕西话打起官司;张国立在《手机》中用四川话表达了教授的无奈;赵有亮用沪语吐诉着“孽债”的痛苦……仅以东北话为例,不仅赵本山的东北农村喜剧《刘老根》上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而且,《东北一家亲》《候车大厅》等一大批东北“搞笑”电视剧也先后亮相荧屏。有观众说,如果不准赵本山、黄宏、宋丹丹、范伟等说东北话,中国将损失一批最优秀的笑星。
产生的联想
业内人士认为,如何妥善处理作为艺术语言的方言和国家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各地一窝蜂上方言剧或一刀切禁播方言剧的做法都不合适,是违反艺术规律和市场需求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孽债》《何须再回首》《夺子战争》等沪语版电视剧的拍摄,还为上海籍演员重新找回自信立下了汗马功劳。许多上海演员感叹道,一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语言进行表演,整个状态就显得松弛、自然、真实。再说,上海市民生活中许多生动有趣的方言,一变成普通话就味道尽失,内涵全无。这也是上海创作人员愤愤不平之处。为何北京人可以说北京话,东北人可以说东北话,四川人可以说四川话,而上海人(除本地播出的电视栏目外)却无法说上海话呢?今年春节,上海滑稽小品《一串钥匙》无缘央视春晚,就失败在不能说上海话。如今,重播《孽债》,更勾起人们对沪语表演的联想。记者俞亮鑫/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