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付军)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打造的大型歌舞晚会《共庆辉煌》将分别于7月1日、7月3日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和深圳电视中心剧场上演。据主办方透露,此次演出不仅可以看到德德玛、腾格尔、曲比阿乌、肉孜阿木提及年轻的苗族歌王阿幼朵、彝人制造组合等少数民族的独特唱腔,观众还将在羊城舞台上领略到具有800年历史的古代蒙古人中广为流传唱法——“呼麦”。临近演出,许多读者都听说了这一项古老的传奇唱腔,今天我们将为读者详解呼麦种种——它如何产生,有多少种类型,以及呼麦歌手的现状,最著名的有4个声部的
呼麦女歌手……如此神奇,如此传奇,你还只满足于听一听呼麦的名字吗?
苏依拉赛汗有4个声部
此次前来广州演出的苏依拉赛汗原本是内蒙古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成员,师从蒙古国的资深呼麦大师,苏依拉赛汗接受采访时表示:“学艺时大家都想学唱呼麦,可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学成了。事实上,我在上课的第一天就找到了感觉。师傅说,呼麦不是每个人都能学成的,有的人学了很多年依然无成,是我跟呼麦有缘分。”苏依拉赛汗介绍说呼麦唱法至少能发出一高一低两个声部,二者高低之间甚至能达到六个八度的距离,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部的声音,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唱法中惟有蒙古族的呼麦才能做到,这也是这种古老的艺术
近年被发现后即迅速称奇于全世界的原因。苏依拉赛汗的呼麦功夫已经到达了同时演唱四个声部的境界,用机器测试时能发现有八种频率同时存在。苏依拉赛汗说:“呼麦的传统历来是传男不传女,女呼麦即使在蒙古也非常少见,所以我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演唱呼麦的决心。”
呼麦歌手国内罕见
在蒙古族掌握多声部呼麦技巧的歌手并不是很多,包括斯琴毕力格、张昭翔、吉日木图、宝力道、宝力达以及连蒙古草原都罕见的女呼麦歌手苏依拉赛汗在内,不超10人。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活跃于国内外音乐舞台上,其中斯琴毕力格曾被聘请到中央音乐学院讲学并做示范表演,他们录制的音像制品,多次在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上播放。此后内蒙古歌舞团、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以不同声乐形式(如民间艺术演唱无伴奏合唱)将呼麦唱法向外界传播。
呼麦知多D
呼麦源自草原民族的歌唱艺术
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呼麦发源于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从发声原理来看,呼麦应看作是人声潮尔的特殊形态(是‘浩林·潮尔”合唱艺术发展和升华的必然结果)古代蒙古人参加战争,作战前均须高声歌唱潮尔合唱,狩猎成功后也会尽情宣泄,狂热歌舞,结果创造出这一奇特的声乐形式。相传早在13世纪蒙古高原盛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呼麦就已经十分盛行了。据音乐学家们考证,我国诸多古籍中包括《诗经》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种歌唱艺术“啸”,就是“浩林·潮尔”的原始形态了。
呼麦曲目有3种类型
呼麦蒙语为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的高超演唱形式,它是一种喉音艺术。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同时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多声部效果。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族人有—个奇特的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有3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等;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是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音乐理论界泰斗吕骥先生表示:“这种唱法是想像不出来的。”
图:
很快广州和深圳的观众就能领略到一个嗓子四个声部的呼麦奇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