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但愿掌声能传到天堂(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14:36 新民晚报
但愿掌声能传到天堂(组图)
但愿掌声能传到天堂(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追记本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加央西热

  以《西藏最后的驮队》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的加央西热,永远也无法亲手领到这个重要的文学奖项了。

  深感遗憾

  今晚,《西藏最后的驮队》的责任编辑王德领将代已去世的加央西热上台领奖。今天上午,本报记者采访了王德领,他说,代加央西热来领奖,非常高兴也非常遗憾。加央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怀着对西藏大地深切的爱在写作,希望在天堂的他能够听到来自人间的温暖掌声。

  谈到《西藏最后的驮队》,王德领说,拿到书稿后,就感觉这个反映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题材很好,文笔也好,描写细腻。这本书与一些西藏题材的书不同,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藏族牧民怀着对本民族的热爱写出来的。加央西热用汉文写作时,他的行文方式和句子结构、语序与我们通常见到的非常不同——陌生,但很新奇。

  记录历史

  《西藏最后的驮队》以作者年少时驮盐的亲身经历以及随电影纪录片摄制组跟拍牧民驮队去盐湖驮盐为线索,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全面真实地叙述了西藏北部牧民历经数月,赶着牦牛,艰苦跋涉,找盐、采盐、驮盐的过程。1998年,由于政府的一道命令,本来就即将消失的驮盐,从此就成为了历史。该书以翔实的文字与丰富的图片,全面真实地记录了这即将消失的珍贵的历史。该书并不仅限于展示驮盐文化,在对牧民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绘中,作者还触及到牧民的日常劳作方式、精神信仰、婚丧嫁娶、饮食起居等等许多方面,可以说行文中处处都有对藏族民俗文化的阐述。

  艰辛创作

  加央是1996年开始写这本书的,起因是那年他得了重病,接连住了几次医院,因为病情来得十分突然,加央觉得假如有生之年不写出这本书,他将死不瞑目。从死神那里回来以后,加央马上开始了这本书的艰辛创作,其后于2000年3月完成初稿,2003年初完成最后一次修改。去世前不久,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写书期间,我已记不清住了几次医院,拉萨的医院我几乎全住过了,我还去北京看过病。我也曾经想过死,但一想到这本书还没有着落,我心里就着急,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写成这本书。”

  加央喜欢自称“老牧民”,他的朋友们也以“老牧民”称呼他。他历任当地的文化科长、文化局副局长、索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进入西藏作协,长期担任常务副主席。勤奋、朴实、真诚、热情的加央,身份一直在变,但他作为一个“草原牧民”特有的品质和情怀却始终没变。

  遥寄祝福

  前年非典时期,加央带着重病去寺庙为王德领和同事们祈祷,并且给他们寄去藏香,他说藏香能够驱除病魔。那时王德领和同事们在北京整天不能出门,收到他遥远的祝福,心里感觉很温暖。他还在短时间内发来了十几封情深意长的电子邮件,交流改稿的意见。

  加央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用生命撰写历史的歌者。他为自己生长的大地而歌唱。他写这部作品没有任何功利的算计,想的只是通过创作,为生活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牧民提供一次“发言”的机会。

  加央在去世前,知道了自己得奖的消息。当时王德领打电话给中国文联,说加央随时可能离去,如果确实能得奖,希望能及时告诉他,结果文联给了肯定的答复。打电话给加央时,他非常惊喜。

  本报记者于明山(本报深圳今日电)

  加央西热,男,1957年出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藏族作家。他14岁才开始进学校读书,却用汉文记录了西藏“驮盐”这一段即将消失的历史。他结合自己生命体验所写的《西藏最后的驮队》被认为是“让读书界第一次听到来自藏北声音”的作品。《西藏最后的驮队》曾获得第三届中国报告文学奖,这次又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就在荣誉纷至沓来时,加央西热于2004年10月30日病逝,其后其妻子也病逝。

  加央西热

  《西藏最后的驮队》封面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网友装修经验大全
经济适用房之惑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变质奶返厂加工
第8届上海电影节
《头文字D》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林苏版《绝代双骄》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