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学者需要自尊自爱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7:00 新京报

  著名学者、宋史研究专家王曾瑜撰文批评戴逸、龚书铎主编的《中国通史(彩图版)》为“学术垃圾”,是学术腐败的产物,在学界引起了反响。本版特邀请学者余世存著文对此发表观点。

  三四年前,我曾经有机会组织人来编写中国史。当时我的要求很低,并不是要写百科全书式的历史,而是要以个人的眼光写史,我心中的超越对象是房龙那样的史笔。我觉得市
面上的历史书虽然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色彩,但社会化的程度太低,都是“利维坦”一样的怪物,唤起不了中国人的历史情怀。不过,很快我认识到,在中国,要找有这样才学的人太难。种种事实让人对我们的知识界失望。我觉得,我们现有的学术机制完全窒息了知识生产的活力。

  以历史学为例,那么多学者参与的历史叙事无能给我们的社会提供观念产品,他们的努力多只有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材料,过时即灭。至于他们提供的产品,则起不到什么知识传承的效果,更难以进入思想文化史,反而像“没病三分毒”的知识碎片,分化了读者,割伤了读者。

  学术腐败在行内行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学术制度腐败问题并没有解决。在此之外,学者们对学术共同体建设、对良性的学术秩序、对独立存在的价值评判系统也少有参与维护的意愿。他们要么是如传统一样一盘散沙,不建设秩序,少合作精神。就是说,把他们结构在一起的只是官学体制;要么是如传统一样党同伐异,小圈子意识浓厚。就是说,把他们结构在一起的只是利益。学术结构进而社会结构如此僵硬而脆弱,指望他们有丰富的个性,指望他们能表达出人的自由,实在是困难的。

  因此,今天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我们得付出代价来消化这种学术腐败带来的精神溃败。历史是我们中国人的宗教,是我们的信仰情怀。我们今天正在承受这种信仰和历史感丧失的代价。

  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们都记得,进入图书馆寻书,看到的多是五十年代突击编写的教科书、文革中的批判材料,那种学术垃圾让人翻一眼的兴趣都没有:知识的含量低至为零。今天人们逛书店,书的种类不可胜数,可是真正的好书同样是太少了。

  学术腐败由学术制度、体制引起,又不仅仅涉及学术体制,它还涉及学者的自尊。当体制给了学者们足够的腐败空间时,惟一能够使学者的言行“庶几无愧”的就在于他的自尊了。人心道心惟危。如果学者们丧失了学术自尊,那么学术腐败即使被揭露,也得不到什么有效的校正,它可能是如大众眼里的反腐败一样,成了某种利益之争的工具;它也可能是如文革中的“揭老底战斗队”一样,成了某种例如发泄私恨的工具。

  遗憾的是,这种有学术自尊的学者太少了。学者的活动,有点儿像大宋变法后官员们说的话:“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以海燕版《中国通史》事件为例。学者本身的知识混乱不用说了,那么多学者没有阻止不合格产品的问世不用说了。王曾瑜先生站出来揭露后,历史界同行们说的话倒更让人心寒,什么“我不想评论这事”、“我认为学术批评是好事”、“我认为做学问该怎样”、“我认为批评方式要怎样”———这个时候他们倒都立足于一己之得了。从这些话里,看不出来历史学者有什么自尊、关怀和共识,有的是官腔、外交辞令,有的是犬儒、乡愿,有的是“正确表达”的废话。

  呵呵,我认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余世存(北京学者)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