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文坛,女性作家一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而在畅销图书界,种种标以“女性写作”标志的图书更是数不胜数,有评论家甚至形象地称中国文坛正在进入“她世纪”。昨日,在江苏省作家协会与南京市文联联合召开的“南京青年女作家创作研讨会”上,江苏文学界、评论界以及挑选出来的五位年轻女作家们对此却抱以冷静态度,对于她们而言,如何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相互牵制中找到作品的平衡点才是女作家们应该解决的当务之急。
评论界:人气不错,文气稍弱
昨天的研讨会,采取了两位评论家点评一位年轻女作家作品的方式。主办方选取了雪静、修白、姚鄂梅、鲁敏、丹羽五位南京本土女作家,邀请十位江苏省内资深的专家和评论家对这五位女作家的小说进行分析和点评。记者注意到,多位专家在点评女作家们的作品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女作家们的作品如果单从故事性来看都不错,但从纯文学和思想深度的角度来要求似乎就欠缺了一些。所以,南京乃至江苏年轻一代女作家们的作品往往被归入畅销书的行列,人气不错,但文气稍弱。“我们注意到这些年轻的女作家们也在努力用小说来反映中国的历史经验,但是实际操作上却有些欠缺,往往最后还是局限于个人的小情感。”一位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女作家:在文学与市场间艰难选择
其实,在当前的文坛,同时活跃着第五、六代女作家。中坚力量王安忆、黄蓓佳、张抗抗、铁凝、林白、陈染等的成绩有目共睹,也顶起了女性作家在文坛的地位。可在她们之后,年轻一代的女性作家却鲜有大师之作,形形色色的“身体写作”、“私人化写作”让上世纪70年代的年轻女作家们担上了并不太好的名声。商业化的运作,让少数女性写手一味放纵私人欲望,变成了市场的拥趸。昨日,当记者就这类现象与南京的年轻女作家交流时,刚刚因创作了《戒指》、《爱战无赢》受到关注的鲁敏快人快语地说:“其实我们追求的都是纯文学,表现出来的却是通俗化的作品,说到底就是市场的作用。”鲁敏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好看的东西与文学性之间其实还是有差距的。如今的图书市场,大众的口味喜欢情节性,作家们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把自己的作品往大众喜好上靠,渐渐地也就忽视了文学性。不过,女作家们纷纷表示,作协请评论家们面对面地指导自己的作品对她们来说是极有好处的,因为“文学是比较孤独的,汇聚到一起比较有力量”。本报记者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