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盖苓和他的花园别墅(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07日13:14 今晚报
盖苓和他的花园别墅(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图为作家航鹰、雕塑家刘鑫、盖苓的儿子及孙女在一起。

  本报记者 左 山摄

  “太像了,而且艺术水平很高”,在盖苓的铜像前,79岁的弗朗西斯连声赞叹久久凝视,激动地拉着铜像的设计师、雕塑家刘鑫合影留念。围着天津的五大道,弗朗西斯已经转了快一个星期,他没有想到父亲当年设计的作品,如今还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他没有想到,提起父亲的名字,很多天津人都知道,他更没有想到,在“近代天津与世界”博物馆内,有一个展室是专门纪念他父亲的。

  在中国的沈阳、大连、青岛、南京、上海等地都有罗尔夫·盖苓的作品,总数约300处,但他的主要作品集中在天津,约上百处,目前已确认的就有20余处。大家熟悉的五大道地区的民园大楼、剑桥大楼、香港大楼、昆明路117号吴颂平公馆、德国西门子公司大楼等著名建筑,都是出自盖苓的手笔,这些建筑当时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领风气之先的。昨天下午,当弗朗西斯站在父亲设计的民园大楼楼下,抬头深情仰望这座历经岁月剥蚀而风韵犹存的建筑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父亲的那份异乡情感和心灵智慧。

  1922年,在为天津设计了几座欧式花园别墅后,盖苓和妻子在天津定居下来,他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融为一体,掌握了流利的汉语,并且在现在的重庆道24号剑桥大楼开办了美术建筑事务所。盖苓夫妇自1922年起住在今天的蚌埠道2号,育有二子三女。1929年至1934年,盖苓在现在的外语学院担任教授,讲授建筑设计等课程,培养了一批与当时国际水平接轨的中国学生。1952年8月1日,盖苓在天津去世,他的生前好友和许多学生纷纷前往吊唁,并向盖苓夫人索要其生前设计的作品珍藏,以此作为对这位杰出建筑师最好的纪念。后来,盖苓夫人携子女离开天津回到奥地利,但一家人依旧保持着说汉语的习惯,特别是与弗朗西斯一起来津的女儿,在中国上大学的时候就努力学习,这一次用流利的汉语为父亲做起了翻译。

  天津著名民俗学家张仲曾经和盖苓有过交往,55年前见面时的场景,张仲回忆起来清晰地恍如昨天。1955年,20岁的张仲刚刚分配到房产部门工作,一天,盖苓来办事,发现了张仲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压着一张雷诺阿的油画,盖苓当时就和张仲交谈起来,因为共同的爱好他们谈到了建筑艺术,谈到了绘画艺术……“他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更是杰出的艺术家,他个子不是很高,但身体很壮,他40多岁才开始学习中文,但非常刻苦,每天都要拿着汉字卡片背诵,他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汉语讲得非常流利,他的这种对文化的热爱,使得他的建筑作品有着强烈的文化气息,而且至今都不曾落伍。”

  盖苓当年设计的小洋楼很多是依靠历史图片找到的,搜集这些老照片、寻访小洋楼,就不能不提到近代天津与世界博物馆馆长、作家航鹰。正是航鹰长期不懈地“寻访洋老乡”,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盖苓的名字。在博物馆内,有一个专门的展示是介绍盖苓和他的建筑作品的,有盖苓亲手设计的图纸,有盖苓一家在天津的生活图片,有航鹰与弗朗西斯之间的来往通信,这些犹如文化影像一般生动记录下这位“洋老乡”在天津的工作与生活。盖苓的孙女看完展览后很感动,她说:“真的是没有想到,爷爷在天津留下了这么多美的作品,很多至今还被保留下来,这一次我都亲眼见到了。我一直在想像爷爷当年开办的美术建筑事务所的样子,最终让我在博物馆里找到了答案。”

  小洋楼好比一个个空了的巢,探究这里发生过什么事情,也就从一个侧面掌握了天津在中外文化和经贸交流史上发挥过何种作用。为此,航鹰始终不懈工作而且痴迷其中。她说,她正在为天津电视台的纪录片撰写脚本,向观众介绍盖苓为天津留下的美丽建筑,她还有一个愿望,成立一个近代天津建筑博物馆,讲述更多天津小洋楼设计者们的故事,到那时,大家记住的“洋老乡”的名字或许会更多。

  昨天,盖苓铜像揭幕仪式在本市举行。市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负责人等参加。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