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尚辉
和上海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脉络一样,海派油画显现出它的精巧、唯美与奢华的艺术风格。海派油画家们在审美意趣上往往追求油画语言自身的审美价值,而且以“玩味”和“寄味”为艺术主旨,不为造物役,不为实写役。因此,在海派油画史上,一直很难营造主题性艺术的创作氛围,甚至从根本上就排斥或抵触像中原和北方那样凸显造型坚实的写
实性油画,海派油画家的人生态度,显然是散淡而平和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创作状态,既是自娱也是娱人。或许,这就是海派油画既洋味十足又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脉,既富有视觉审美性又包蕴文化意味性的重要原因。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海派第二代油画家,黄阿忠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艺术探索,在守望第一代海派油画家审美意趣和自由精神的同时,追求着当代人文观念和现代视觉经验的整合与转换,他的作品在具备诸多海派油画特征的同时,也夹裹了更多的当代气息。他的作品非只潜意识中的抽象,而是介于印象与心象之间的意象。他的作品似乎是潜意识中的梦幻,一切现实的场景都被某种潜在的意识打碎、重装与拼贴。他的意象性,在于以意生色的某种偏爱性,由此构成他的橙黄色系列,灰绿色系列和莹红色系列。这种以意生色所形成的色调,营造了他作品特有的宁静和醇朴。他的意象性,还在于以意造型的自由性,一方面是从具象延伸到抽象,既大胆概括又适度变形;另一方面则在主观抽象中寻觅现实的踪影,既能动脉造又随形想象。在“意”与“象”之间,他从没有割断想象与现实的联系,也完全没有让实象束缚心象的驰骋。
他的《欧洲印象》系列多达40余幅,将人们带入威尼斯那样典型的欧洲风光中,却没有一幅是实景实写,而是将在欧洲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和维也纳等地掠获的印象,经过记忆的筛选、情感的陶炼和心灵的组合营构而出。他很喜爱在各种房屋结构中寻找空间转折的关系,光影在各种转折的墙面之间形成幽深而微妙的色彩变化,加之被建筑分割的天空和水中倒影,都为他从印象到心象的自由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黄阿忠之所以如痴如醉地捕获欧洲的意象,不只是异国风情给他带来的创作激情,更重要的是,他从都市文化的角度对城市人文景观的一种观照,并从这种城市人文景观的观照中探索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当他把这种都市人文景观转向自己身边生活的时候,他的这种以“意”为“象”才真正具备了“意”的心理呈现。因此,《逝去的风景》、《忆写江南》、《桌上器皿》和《静物系列》才把现实的体验转换为心理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