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一个俄罗斯乐团与哈尔滨的不了情缘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2:25 黑龙江日报

  《俄罗斯梦幻》、《贝加尔湖的传说》、《三套车》、《伏尔加船夫》……12日晚,一曲曲耳熟能详的俄罗斯乐曲从哈尔滨音乐厅的乐池中飘出,悠扬感伤的旋律拉开了悉尼巴拉莱卡乐团在哈首场演出的序幕。

  本次活动由省文化厅主办,彩排间隙,记者采访了这个与哈尔滨渊源颇深的乐团的成员们。音乐之城有我温暖的童年

  今年60岁的维克多·希尔盖是巴拉莱卡乐团的指挥兼音乐指导,提起哈尔滨,他蓝灰色的眼睛里兴奋地闪着光:“我1945年出生在哈尔滨,直到11岁那年全家才移民澳大利亚。我父亲是俄罗斯人,在哈尔滨经营一家小鞋厂,母亲是罗马尼亚人。当时我家住在哈尔滨的南岗区,旁边有一个很大的教堂,叫圣尼古拉教堂,现在已经没有了。我家是一座三层的俄式小楼,现在那里盖起了饭店,他们告诉我叫华融饭店。我六岁时开始在哈尔滨的一所音乐学校里学习小提琴,那时哈尔滨的音乐氛围很好,同学们还自发地组织了演出团队。我记得我们全家经常在星期天去吃中国菜,我最爱吃一种猪肉馅的饺子。哈尔滨在我的记忆里很小,但是她很温暖……”

  本次演出活动的澳方组织者伊戈尔·萨维斯基,向记者细细地讲起了自己在哈尔滨的五年生活:“我1938年出生在哈尔滨,父亲是建筑工程师,因此,我们全家曾跟随他到过黑龙江的安达、北安、牡丹江、天津等许多地方,直到我12岁那年才又回到哈尔滨,我17岁时全家去了澳大利亚,在我的记忆中,在哈尔滨生活的五年是最愉快的,那时哈尔滨有交响乐、芭蕾舞等各种各样的演出,许多一流音乐家云集在这里。我和父亲还经常去太阳岛、三棵树打猎,那里有成群的野鸭子,景色非常美……”永远的“哈尔滨华尔兹”

  索尼娅、坦尼娅、尼卡三姐妹是巴拉莱卡乐团的歌手,在此次演出的声乐部分,她们特意带来了一首合唱歌曲“哈尔滨华尔兹”。

  索尼娅激动地说:“今天是我们在哈尔滨的第一场演出,也是我叔叔的生日。今晚在澳大利亚为他庆祝的亲属中,所有人都在哈尔滨住过!我们的父母都是在哈尔滨出生的,听说我们来哈尔滨,他们高兴极了。还要我们多带一些介绍哈尔滨的书回去。”说着,姐妹三人还把他们从哈尔滨的俄式餐馆收集来的介绍哈尔滨历史变迁、风光民俗的书给记者看。她们纯净的歌声也博得了哈尔滨观众的阵阵掌声。

  参与本次活动组织工作的省艺研所研究员苗笛介绍说,历史上,哈尔滨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20世纪初,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家陆续来到哈尔滨侨居。他们在这里组建了交响乐团、芭蕾舞团、合唱团和歌剧团,将西方的音乐文化传入了中国。特别是俄侨音乐家在哈先后举办了近十所音乐学校,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西方音乐人才。哈尔滨作为西方音乐传入东方的重要窗口,俄侨音乐家们的功绩与这座音乐城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怀念第二故乡的“老房子”

  在巴拉莱卡乐团,哈尔滨是一个共同的话题,团员们七嘴八舌地告诉记者:“我的爷爷、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爸爸、妈妈都是在哈尔滨出生的。”“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中俄混血儿,他们是在哈尔滨相识的。”“我父亲的家族有二十多人都与哈尔滨有关系。”“我奶奶在哈尔滨的铁路学校当过教师”……

  他们许多人手里拿着1938年的哈尔滨地图,并将自己的亲人曾经在哈尔滨居住房子的位置画个圆圈,指给记者看。遗憾的是,这些老房子都不在了。

  伊戈尔认真地对记者说:“哈尔滨在我们的记忆中很小,这次回来最大的感受是她变大了,变得非常现代化。这是一座城市的进步,而且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进步。我们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感到很惋惜,因为大部分老房子都不见了,剩下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非常可惜的,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记载着一座城市的荣辱与兴衰。在澳大利亚,就从来不允许拆除老房子,即使有不得不拆除的原因,也必须保留老房子前面的部分,然后在后面盖新房子。因为大家都觉得,在进步的同时决不能抹去历史!”

  一位执意不肯告诉记者姓名的老俄侨,专门占用了午饭时间,拖着有些跛的腿,说要去看看自己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宁舒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