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蔡小飞自杀”的行为艺术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09:28 新京报

  7月5日《法制晚报》报道,6月20日,名为“蔡小飞”的18岁上海籍“少年作家”在天津跳楼自杀身亡。

  不过,那份并不存在的高考作文和报警记录让教育局和公安部门摸不着头脑。一切都显示,这场闹得满城风雨的“80后作家自杀事件”只存在于报料人的想象之中。而观众的参与更给这场自杀的悲剧增添了“行为艺术”式的震惊。

  满分作文、“80后”、名作家、为情所困,这样的字眼闪动着它固有的耀眼光彩,完整地勾勒出一种只存在于媒介上的真实,而这些今年来反复被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则充当着无形的指挥棒,引导和规范着公众的集体想象。就像性感的芭比娃娃填补了美国中产女性的梦想一样,虚拟人物“蔡小飞”集合了一切惹人怜爱、又炙手可热的气质。作为“80后”的一员,他是“叛逆”和“酷”的符号,而文学市场的接纳又让他显得才华横溢、志在必得。他是强者,也是弱者。他的强势无比热烈地扯动着公众的欲望,而他的弱小又激发着成年人的母性以及道德感过剩的人的质疑。在各种激烈碰撞着的思虑之间,蔡小飞被导向万人瞩目的高台。而集体意识告诉大家,高考就应该是这样,“80后”作者就应该是这样。

  随着这些想象的推移,意淫甚至由高考、80后延伸到其他方面。在这“网络行为艺术”的传播过程中,文学与爱情也渐渐成为了意淫的对象。

  于是,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家”称“在某些方面,我们要向蔡小飞学习”。

  某评论家则从中看到了“80后”们“或多或少,形式各异的思想焦虑问题”。网络评论者们则一致惋惜才子的夭折,并谴责高考制度的反人性。还有人强烈要求曝光迫死蔡小飞的女友的情况。

  甚至有网友信誓旦旦拿出了由“大作家蔡小飞”保存的早夭天才的画作。至于事件的真相如何,他们并不关心,只是自顾自地,按照自己的想象,为这场想象中的悲剧编写仅供自己参考的读后感。

  这样的意淫以“一传十,十传百”的速度在网络上流传。当它积蓄到一定程度时,看客们对当事人的好奇就转化成了对其遗作的好奇。在“蔡小飞事件”的报道中提到,死者将自杀前后的心理历程写进了自己的文章并发表在个人博客上。

  于是,进入这个博客,阅读“蔡小飞遗著”就成了意淫者必然的举动。通过阅读,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猜测,与“事实的真相”进行比对,然后得到一个“惊喜”或者“恍然”的测试结果。这样,意淫游戏又转化成了一场公共推理测验。一件原本漂亮的“网络行为艺术”,就几分又增加了娱乐大众的可能。

  作为这个推理测验某种意义上的参加者,我询问了几位沪津青年作者,他们不但一致表示没有听过“蔡小飞”这个名字,甚至“谁出卖了上海文坛”这个曾经“红遍上海文学圈”的标题也不曾听说。由此看来,不但“自杀事件”疑点重重,连这位“蔡小飞”是否确有其人都很值得怀疑。于是我们知道,一个并不存在的少年作家蔡小飞,在天津进行了一场并不存在的跳楼自杀。

  这一“网络行为艺术”的迷雾,暂时还无法解开:它是否个人行为,是否有商业资本的介入,目的究竟何在,我们目前都无法得知。不过“蔡小飞”博客的接管者、作家生前好友张朋对记者表示,他已经获得授权,出版“蔡小飞遗著”。这一表示,倒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联想空间。

  徐来(上海学者)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