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转不停的“风车”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19:30 新民周刊

  撰稿/陈燮君

  上世纪70年代,国门被历史潮流冲开,一批批艺术精英出国留学,到艺术圣殿瞻仰心仪已久的女神。在这波出国潮中远行的画家与30年代中国第一批学西洋美术的学生相比,所不同的是,此刻他们的心态放松多了,日益强盛的祖国给了他们直面西方文化的底气。在这些出国取经的画家中就有孔柏基。现在,他回到了祖国,将一批最新创作的作品呈现在上海
美术馆,呈现在故土的父老兄弟面前。可以这么说,放洋的画家们不仅亲身实践了中西艺术观念的冲撞,而且从大文化的层面上考察了西方国家的艺术理念,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在艺术与生活密切结合的过程中,他们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个月,在虹桥艺术中心内,孔柏基与夏葆元、魏景山、陈丹青、林旭东、黄英浩等画家一起写生,这是一次为期一周、为了纪念当年友谊、重温旧梦的艺术派对。在摄影家汪大刚的摄影棚里,孔柏基显得非常兴奋,别人画的都是人体,他偏偏画花卉,而且是鲜明的表现主义风格。这与他平时的画风一样,以一种饱满的热情和丰富的色彩赞美大自然中的所有美丽对象。

  当然这次艺术派对也是为了纪念刚刚远走的陈逸飞,他的早逝,使画家们再次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生命的短暂,特别是认识到渡过千万条河流到达艺术彼岸的不易,于是,年事已高的孔先生作画更加努力了。

  其实,不用外界的压力,孔先生从艺几十年来,他一直是孜孜以求的,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跑。

  七月盛夏,上海美术馆将推出“孔柏基画展纸上作品”,这是一次非常热烈的呈现。85幅作品尚在装框,朋友们已先睹为快。这是孔柏基先生离沪赴美以后回上海举办的首次个人画展。

  孔先生在回沪的第一个晚上,就兴致勃勃地逐幅介绍作品,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线条“柔如线,刚若斧,灿若电,浑若雾,如龙游,如凤舞”,结构“反常态,求突破,贵飘逸,重气度”,色彩“色随类,知其初,能离之,异彩出,感觉到,基础实,情感发,色突兀,善构筑,余地绰”,可谓“情益挚,技不滞,无意间,见其真”。

  我也在先生的作品前游走,每一幅画都给我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联想。夜深了,《风车》的视觉形象依然清晰。孔先生画的是遐迩闻名的巴黎红磨坊风车俱乐部,当年表现主义画家劳特累克身残志不残,毫不懈怠,在这里坚持速写和创作,画出了《跳舞的玛西儿·伦德》等传世名作。那大风

  车画得颇具气质,随风转动,常年不懈。我揣摩着孔先生的立意,也许他的画面倡导勤勉,推崇坚韧,拒绝松懈,气息纯真,这也是孔先生的“丹青事,心与血,终其生,愿已足”的执著的艺术精神和从容运转、无怨无悔的创作态度的生动写照。

  选择不懈,是追求生命的进击。与孔先生交往近40个春秋,感受最深的是他对绘画艺术的真诚和对艺术劳动的不懈。

  他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时,中午从不休息,坚持作画,积少成多;他带学生外出写生时,除了认真带教学生,每次画的写生作品总比学生多得多;上世纪70年代,连续10个中国春节他都带着女儿小迈去江南水乡画画,以免时间流逝于闲聊之中,从而赢得了整块的作画时间。在美国,他置身于自然环境异常优美的格林威治小镇的林侧湖旁居室,兼作布上和纸上油画,一站就是数小时,每日不懈努力,作画从不间歇。有时,在街边小摊上淘到几个别致的旧画框,也会依据艺术灵感日以继夜地为框子配一幅画;有时,他进入一种创作状态或找到一种新的绘画语汇后,会寻求持续效应一直画下去,直到一个阶段性的停歇……在他的车库中,已堆满了画框、画卷。在他的橱柜中,已塞满了作品。

  每当朋友们看到此情此景,都会被孔先生的惊人的艺术追求所感动。孔先生以他几十年中累积起来的数以千计、万计的作品在启迪观赏者:艺术需要真诚,创作需要热诚,绘画语言需要坦诚,视觉理念需要深沉。生命的进击、人生的愉悦、生活的状态和岁月的寄语正是一种真诚相伴、热诚相随、坦诚相汇、深沉相融。

  转不停的风车,转出了智慧和美丽。

  孔先生以一颗与大自然交融的赤子之心,刻画了《春天》的风云染色、树木生辉和《夏天》的绿色无垠、鸣蝉合欢,通过每个细节凸显了自然之美和自我的感应;以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描绘了《街景》的小楼轻倚、故事绵绵和《我爱soho》的虚实绰约、情景交融,不仅体现了建筑之美,更捕捉到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荡漾在欧洲小镇里的人文精神。他以勾勒魂魄的技巧,塑造了《肖像》的饱经风霜、阅尽沧桑和《我的偶像》的孜孜以求、百折不挠,捧出了肖像之美;以留驻记忆的意念,倾吐了《思念母亲》的小屋之恋、老树之念和《回忆上海朱家角》的江南之忆、水乡之情,留下了梦境之美……

  转不停的风车,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先生喜爱画风车,分明领悟了风车视自然为友,取自然之景,借自然之力,造福于人类。风车这一人文景观讴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永恒的主题。风车无语,却引领了《风景》的恬淡坦荡、自然舒展和《风》的交错时空、无拘无束……

  孔柏基以自己的艺术实践,证明了上世纪70年代出国潮中西行的艺术家们没有与祖国咬断脐带,他们的画笔中还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他们的艺术始终站在神州大地上,超越国界,但又体现着东方的智慧与审美理想,为沟通中西文明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色彩中,极具现代精神的诉求,当然也强烈地抒发着自仰韶文化以来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