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哈利·波特,却不能算是一个哈迷:7月16日《哈六》全球首发的时候,我没有赶去书店先睹为快,却跑到首都图书馆去参加了一个关于儿童图画书的讲座。在这个讲座上,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从图画书的故事出发发展出许多种游戏,有的可以活动肢体、有的可以锻炼美感。我看着这些孩子们的游戏,觉得比赶着去买《哈六》要有趣得多。
不过可惜得很,虽然这个讲座由富于经验的日本幼儿园专家主讲、虽然主办方带来的
国内外图画书琳琅满目、虽然图画书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经为西方教育界公认,但参加这个讲座的,连嘉宾带家长,最后再算上到场的孩子,总数不超过100人。
对中国家长来说,图画书是个新生事物,接受起来大概还有些难度,而哈利·波特则不一样,这个让全世界成年人和孩子一起发狂的小巫师已经成为公共娱乐偶像、图书市场的魔法师。我们其实不难理解,同样都是儿童读物,《哈六》在西单一个小时能卖出300多本(这还是英文版,真难想象两个月后中文版首发时的盛况),而图画书讲座却只有寥寥几十人捧场,但我们在惊叹于哈迷热情的同时,还是不得不感慨儿童读物市场整体观念的滞后。
说到中国儿童读物的思想观念,一位儿童文学博士告诉我,因为研究的需要,她最近一直在读过去50年间的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让她惊讶的是,几乎所有这些作品都不考虑孩子。人们关心的只是如何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产品,而孩子们本身的心理诉求根本没有人在乎。从这样的背景出发,不讲究教育功能,只顾念孩子们心理感受的图画书不被国人接受,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和很多优秀的儿童读物(包括图画书)一样,《哈利·波特》同样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的儿童文学作品。想想看,手握魔杖的少年哈利肯定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英雄偶像,而罗恩和赫敏之间模模糊糊的情感也让孩子们向往。如果仅仅从儿童小说的角度出发,面对一个由家长们构成的市场,这样的作品要想畅销恐怕是不容易的(即使在西方,像教皇之类的人士也批评这本书教坏了孩子)。还好,出版商做好了所有的运作工作,他们把哈利·波特打造成了全球偶像,更利用成年人最后的一点童心使《哈利·波特》成为最流行的成年人读物。于是在成年人的狂欢节中,孩子们悄悄地跟着得益。只可惜这样的狂欢实在是太少了,希望即将引进的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可以成为下一个。
图书市场当然需要哈利·波特,他给疲软的书市注射了强心针,不过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他们更需要的其实是哈利手里的那根魔杖。
哈利最常用的魔法是“除你武器”,孩子们需要除去的不是什么“武器”,而是覆盖在出版社、家长、儿童文学作家、儿童画画家-———几乎所有成年人身上的那种对儿童教育与儿童阅读的偏见与无知。确实,孩子们自己是最知道自己爱读什么书的,有手握魔杖的哈利作为榜样,该是孩子们为自己作出选择的时候了。
本报文娱评论员 涂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