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高谈阔论:传承与创新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09:1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而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对文化全球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培植文化现代化的再造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现代化文化,它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创建和形成,不可能从传统文化中直接转型而来,它必须接受现代化的洗礼。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意识、心理,都是在旧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不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当社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出新的关系、新的结构、新的形式的时候,它必然要求有新的文化与之相适应。这样,它就要改造旧的文化,创造和吸取新的文化,以便重新组合、构造现代化的社会文化体系。这是社会机体本身的一种功能需要,就像生物机体的每一次更新需要新的供给、新的营养以维持、协调生命一样。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保留民族历史个性的活力。任何现代特色文明都是现代化过程中文化民族化和个性化的产物。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延续的,从过去延续到现在,还要从现在延续到将来,尽管每个时期延续的条件有所变化,也会增加一些新的文化特质或淘汰掉一些旧的文化特质,但是它的某些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仍然会保持下来,它不是保持在故纸堆中,而是保持在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行为中,保持在成千上万普通人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伦理道德观念等深层结构中。因此,现代化的新的文化综合乃是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中一种再造现代化民族个性的过程,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与其它文化“基因”相结合,而突变出新文化品种的过程。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强化文化面对环境挑战的适应能力。一种文化要想存在下去并求得发展,它就得适应环境:一方面是文化面向现代化所必须适应的环境;另一方面是文化面向世界所必须适应的环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需要才能存在,才能发展,这种需要本身将打破它的原来的结构、秩序而实行新的组合、综合。没有这一点,民族文化适应现代化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文化也是一句空话。它只有从现实生活中吸取激情和养分,从新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事实中开拓出新意,并积极地为现代化服务,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获得自我存在和发展创新的能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客观存在着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适应的问题,特别是在现代文化传播中,这种相互适应本身就是取长补短的综合过程。中国民族文化要适应西方现代文化,如从西方科学、技术中产生新的观念、新的规范等,西方现代文化也要适应中国民族文化,如尊重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等。中西文化固然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但也有相互适应、相互吸取、相互融合、相互同化的一面。现代社会对文化的开放性、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现代文化传播中,封闭的、单一的文化类型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往往是密集的文化群落,在拥有各种文化类型的群落中,每一种文化都在适应环境而不断地演化、变异、杂交或重新组合;每一种文化都在尽力保留自己历史个性、民族特征的同时,不断吸收别的文化的历史个性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互动、文化交融必然形成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共同“基因”,并进而形成由无数文化个体交织、融合、缔结在一起的现代文化整体,这就是新的文化综合。这种文化的现代化综合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