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余华10年找到最佳状态(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6:20 北京晚报
余华10年找到最佳状态(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一个在创作巅峰突然隐去的作家,总是值得大家揣度与惦念的。写完《许三观卖血记》之后的余华,留给众多余华迷们十年的悬想空间。从1995年到2005年,他也写随笔、拿海外大奖,有时还做影视编剧,但人们最关心的仍然是,他何时才有新作?他的新作能不能超越以往?直到日前上海文艺推出他的新作《兄弟》上半部,余华才算是对读者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一个发生在“文革”重组家庭中的四人故事,以荒诞开头,以流泪结尾,余华小说的悲悯情怀一以贯之,但小说的体量与语言运用,透露着余华十年写作的改变。

  惨烈温馨中人的尊严

  记者:《兄弟》讲了“文革”期间一个二婚家庭的故事,我的感觉是惨烈又温馨。父亲母亲先后都死了,且死得很有尊严。我记得关于《许三观卖血记》,你曾说在大街上看到的一个老汉是引发你叙述的药引子。这部小说,有类似的引子吗?

  余华:有,但不全是。是一个很奇怪、很模糊的形象。2003年我从美国回来,看到电视上有一个人准备跳楼自杀,旁边有许多围观的人。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围观者那种看客表情。我后来依此往下写,但又发现它可能是另外一个故事。但是那种看客表情在这部小说中算是体现出来了,从上半部一直贯通到下半部。

  记者:关于父亲宋凡平从被关押的地方逃出来,而最终被打死的过程,我估计读者都会记忆深刻,而且会流下眼泪。我读的时候在想,余华以前的小说里,这样的惨烈怎么会如此铺陈,竟然写了3000多字。

  余华:所以我在后记中说,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宋凡平死后,我还写到两个小孩在汽车站寻找父亲以及等母亲李兰回来。我用了好几万字写这些,我在写一个非人年代一对平凡父母的生命尊严。

  记者:宋凡平这个父亲,的确很完美。他自尊而又隐忍,承受苦难又给孩子带来快乐,他教孩子扫堂腿的细节特别让人温馨落泪。塑造这么一个完美的父亲,是不是跟你自己做了父亲有关?

  余华:那倒不是。在我少年时期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确有很多这样的父亲。我一个同班同学,跳井自杀前一天,我还看见他拉着儿子在大街上说话,样子笑嘻嘻的。“文革”的世界有特别丑恶的一面,也有特别美好的一面。宋凡平这样的父亲,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庭中的典型父亲,他们没有办法在外面实现个人价值,便把所有美好的人性都在家庭中释放出来了。当初我的父亲靠边站后,最颓废也就是躺在床上一声不吭,不给我们一点气受。相反,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反而没有这样的心理承受力。

  记者: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大概是你第一部有明确时代背景的小说。你的《活着》被改编成电影,许多人还批评张艺谋将时代背景太确定化了。一般会认为,将时代背景模糊化会让小说讨巧,你为什么这次要这么做?

  余华:这是小说的需要。而且我不认为时代清晰的作品就

  记者:什么样的状态?余华:就是一种写作的失控,完全不是你在安排人物,而是人物在牵引着你写下去。

  记者:就是借上帝之手在写小说。你在这部小说中找到了吗?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是写到四分之一找到的,而到这部小说,写到十分之一就感觉是了。比如写李光头这个人物。我根本不担心他不出彩,他一出场就蓬荜增辉,一张口语言也闪闪发亮。一年多我写了四十万字,赶上以前作品的总和了,如果没有好状态,不可能继续下去。对作家来说,这是最美好的状态。

  记者:有一段时间你执迷于听西方古典音乐,那些音乐对你这部作品有无影响?如果拿这部作品对应音乐,你觉得是哪一部?

  余华:肖斯塔柯维奇第七吧,因为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的味道。

  记者:但我读着你的句子,觉得很像老柴,有压抑有释放。

  余华:你这么说也对,读到李兰为宋凡平送葬出城,一开始她教导孩子不要在别人面前掉泪,出了城才释放出来。这一段的感觉就像柴五(即《悲怆》)。

  记者:看那段我哭了。

  余华:我自己看校样也哭了好几遍。

  记者:是不是这样心里就有底气了,至少它能让读者感动?

  `余华:应该是吧,我之所以刚写了上部就愿意拿出来,就是觉得上半部的分量足够。记者:那能不能透露一下下半部的情况?

  余华:下半部还差五六万字,时代背景到了改革开放。上半部是一家四口的相依为命,下半部则可以看做众声喧哗,因为像余拔牙、童铁匠、苏妈等人物都开始寻找自己的路。

  记者:兄弟二人呢?还像上半部那样相依为命吗?

  余华:他们的关系变得更复杂,而且宋刚后来的死,李光头也是有责任的。

  记者:后半部小说的基调是怎样的?

  余华:还是有泪又有笑,但故事会更展开、更有吸引力一些。孙小宁文并图F107一定不好,俄罗斯那些作家、还有巴尔扎克等,他们的作品也都时代清晰,同样伟大。我的这部小说,跨越了两个时代,“文革”和改革开放,我形容它们的跨度就像欧洲的四五百年。一个西方人活400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连结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我描述他们的生活裂变,他们的悲喜,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是紧贴一起的。

  十年之中,我改变了很多

  记者:看这部小说,能看出你十年的改变。叙述风格上,你以前最擅长的是短句子,但这部小说处处是大段大段长句子。尤其是宋凡平被打死后,一家人出城送葬。

  余华:是的,假如按以前的叙述,那段故事几千字也就结束了,但现在我这么写,而且基本保持了一口气。我觉得这样的叙述比以前更有难度,因为它绝对不是反复的铺陈,而是有故事的推进。

  记者:现在的作家都很注重自己持续的媒体曝光率。而你十年没出长篇。大家都很好奇,这十年你是怎么过的,有没有慌的感觉?

  余华:十年中我一直在写。但《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之后,我意识到,我需要一段时间将许三观忘掉。所以就一直写随笔。还到美国呆了九个月,整天东奔西跑。长篇是2000年开始写的,但想写的那部并不顺利,直到今年开始写这部长篇,我才恢复到一种疯狂的状态。媒体时代每一秒都在出新人,这么算,我早已经是个老作家了,不过这不是我一人能左右的,我关心的是自己还能否回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余华档案 是否吸烟:偶尔

  是否喝酒:爱喝,不敢多喝,喝多了反应慢

  喜欢看什么书?历史书,《剑桥晚清史》,睡前看,会变得安静,历史书还是要看英国人写的。

  喜欢什么样的车:根本没想过。

  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巴赫。他的音乐既平和又震撼,它给我的启示是:一个时代最世俗的东西往往会成为最神圣的。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