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北大荒人颂》背后的故事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13:11 黑龙江日报

  在刚刚竣工的北大荒博物馆里有一幅气势宏伟的巨型壁画———《北大荒人颂》,这幅呈弧型的浮雕高近8米,长28米,总面积21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浮雕,该作品获得了去年全国美展的银奖(金奖空缺)

  巨型浮雕这样完成

  今天,我们看到的《北大荒人颂》浮雕壁画,是创作者杜飞和博物馆的总策划韩乃寅共同策划的第26稿。一个稿子,经过了26次的反复修改,这在杜飞的创作经历中绝无仅有。正是由于日复一日的修改而成的这26稿,最终使它得到了广泛的喜爱与认同。

  在稿子最初的设计中,杜飞依据博物馆“内展”脚本总体方案的精神,进行了细致的筛选,编辑成故事,根据他的亲身经历,绘制成具体形象。作为这幅作品的审定人,省农垦总局副书记韩乃寅本身就是一个有过亲身经历的“荒友”,常常为一组形象内容,两位荒友之间要经过反复切磋,最终才能确定下来。在风格上,两人思想上不谋而合,雕塑一定要写实风格的,要体现出北大荒人的那种精神来!

  作品在泥稿的塑造阶段,杜飞组织了一个塑造小组,紧张阶段人员高达20人。工作场地设在北京著名的798国际艺术城,一座高大的雕塑工作间内。近百吨的雕塑泥,铺天盖地附着在钢管搭建的巨墙上,最厚处达到30公分,工作台面共分4层。那种巨大的场面激发起人的激情,让你不由自主跑上去创作,画面中138个人物的塑造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有的人物与真人大小基本相同,为把握人物的造型的准确和生动,要退到很远处看,每天四层高的梯子都要上下无数次,每两小时喷一次水,晚上盖上塑料布,白天揭开,周而复始,持续干四个月,这种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的支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能够坚持下来,今天看来,完全源于重塑那个时代的创作激情。

  每个故事,都是一段动人的生命礼赞

  一组组构图,一次次易稿。最后确定了三十二个故事。记者咀嚼着壁画上的每一个故事,一次次被感动着,每一画面都是发生在北大荒人身上的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都是一段动人的生命礼赞。

  抬头仰望,在壁画的左上角,先看到了第一个故事:“挺进北大荒”,它拉开了整个壁画的帷幕。

  从1947年开始,一批批荣誉军人戎装未换、征尘未洗,拖着伤残的身体,穿着肥厚的绵袄,带着枪和锄头在北风呼啸中浩浩荡荡开进神奇、荒凉的北大荒,在最凶险最原始的条件下披荆斩棘,他们中,有60多名戎马一生的老红军,有与日军浴血奋战的老八路,有16000名为新中国而战的勇士,更有抗美援朝的英雄,一个个都功勋卓著,却怀着一颗共同的心愿挺进北大荒。

  再往前,我们看到了“机耕之花”: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新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手梁军和中国第一个女子拖拉机队———以她名字命名的“梁军女子拖拉机队”,中国第一个女子康拜因手刘瑛,她们的事迹成为当时全国妇女的一面旗帜,她们的名字也都写入了史册。

  接下来,壁画呈现的是初建营地的情景:1958年,预备一师的1488名转业官兵用100多天时间抢盖出1000多间马架子,使萝北荒原出现了几十座荒原新村,3475名转业官兵在八五九农场用20多天盖了360多间小马架子,小马架子成了培育北大荒精神的摇篮。就是这些当时简易的住所却是现在北大荒大型国营农场群的雏形,我们看到的正是那一座座简陋不堪却成为北大荒标志的小马架子。

  在壁画的下方,记者看到了一幅奇特的人力拉犁的场景,十几个人艰难的拉动几近原始的犁,人们充满了战天斗地的豪情,向地球开战。

  画面中感人至深的是“魂归塞外”。1970年,为了扑灭一场山火,云山农场的14位知青勇敢地冲向火海,救火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才22岁,最小的才17岁……20年后,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名知青在这14位知青的遗像前凭吊,泪水涟涟……

  宁波女知青陈越玖在雁窝岛兢兢业业,掌握了30多种畜禽病的防治方法,成为全场最优秀的牲畜卫生员,她忍着病痛修水利,割大豆,在领导强令她回家治疗后,被诊断为结肠癌后期,在动手术时,她问医生:动了手术,我还能回北大荒吗?在场的医生护士都为之感动。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党组织提出了惟一的要求,“请转告党组织,一定要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

  就是这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构成了英雄的北大荒群体。老知青来了,在浮雕前泪流满面,口中喃喃:你们是北大荒的骄傲,北大荒没有忘记你们……(黑龙江日报)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