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要技术,还是要艺术?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2日18:18 新京报

  几年前我在江西做一本儿童音乐杂志的编辑。当时杂志刚创刊,领导踌躇满志:“中国有300万琴童,我们只要争取到其中的十分之一就算成功。”但是奇怪得很,尽管杂志花了大量篇幅讲解音乐基础和周边文化知识,尽管请来了全国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家做顾问,尽管我们请来了一大批最活跃的音乐老师写稿子,尽管中国的琴童越来越多,一下子就突破了300万,但我们的杂志却总是突破不了1万本。

  经过调查才发现,几乎所有家长都说:杂志挺好的,不过好像没什么用。孩子考级最重要的还是多练,这种东西不看也罢。好,但是没有用!面对这样的评价我们只剩下苦笑。

  其实不光是我们的杂志,在家长眼里,这种“好而无用”的东西还有很多,虽然有不少音乐老师一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但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音乐市场,没有几个家长真的把这样的告诫当真,就是音乐老师本身,又有几个真能坚持文化和理解的重要性呢。于是当所有的一切都指向“有用”之后,我们的音乐教育忽然就走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境地。

  最近法国指挥大师迪图瓦在广东国际音乐夏令营期间抨击中国的音乐教育状况,他对老师和家长的功利心理痛心不已:“中国孩子的技术确实是好,但没有理解的音乐是没有灵魂的……这样下去,没有几个孩子是真能成才的。”(大意如此)这样的批评,语言或许有点刺耳,却着实击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痛处。说到底,在音乐教育越来越向竞技化发展之后,音乐也就越来越远离了艺术本身。

  音乐教育家、神童李云迪的老师但昭义先生对迪图瓦的批评有点不以为然:我们的孩子技术还更好呢,这只是两种教育思想的不同而已。可是看看中国孩子的优秀技术是怎么来的吧: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练琴时间,除了训练还是训练,不少孩子因此对音乐厌倦不已。而与此同时,音乐学院的文化课录取分数要比一般学校低上一大截———原来在我们的理解中,音乐和文化是不可得兼的。按照这样的思路,真不知道19世纪那些世界音乐大师们是如何成为文化巨人的。

  在现在的中国,不可否认有很多孩子弹琴弹得很漂亮,可是他们当中有几个人知道,他们天天面对的那些音乐家,曾经改变过整个世界的文化地图?音乐是一种文化,音乐需要理解,这本来是最基本的常识,现在却成了争论的话题,而在这争论的背后,是孩子们机械的琴声。

  考级已经让音乐技能化了,国际大赛又进一步把音乐竞技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每天面对音乐,却与音乐渐行渐远。有技术、却没有了艺术,我们有数百万这样的琴童———是该骄傲,还是应该悲哀?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