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聚焦大学生戏剧节:戏剧的明天在哪里(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14:30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李丽

  .

  8月20日,2005中国(广州)大学生戏剧节将正式拉开帷幕。作为2005中国大学生戏剧节的华南分会场,广州将有多达18部的学生原创和改编话剧作品上演。届时,位于沙河顶的广州话剧团13号剧场将成为大学生和话剧爱好者的欢聚地。

  广州戏剧市场现状之尴尬,是业内众所周知的。正由于此,一年一度的(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才显得如此重要。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生戏剧繁荣与否,直接决定着广州戏剧明天的兴衰。

  .
聚焦大学生戏剧节:戏剧的明天在哪里(组图)
图:广州话剧团将在戏剧节上演出《安娜·克莉斯蒂》

  历史: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戏剧最活跃

  今天的大学生,是戏剧明天的参与者与观众。从事了20多年大学生戏剧培养工作的现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莫伦通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剧协便已将大学生戏剧活动当作群众戏剧活动的重点。这些年来,剧协总共组织了三届大中学校话剧花会、两届大学生戏剧精品选拔赛、三届穗港澳大学生戏剧交流以及一届羊城话剧墟大学生专场演出。他回忆,在当年广州举办的第一届大中学校戏剧花会里,几乎广州所有的大学都参与了,非常热闹。面对大学生的热情,剧协也给每个学校都派出了专家,指导他们的创作和演出。市剧协还牵头组织过几届穗港澳大学生戏剧交流,当时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名校的戏剧团体都来参加了。莫伦通骄傲地说:“广州地区的大学生戏剧很有群众基础。举个例子,在上世纪90年代的广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外语系、物理系、政管系甚至地理系都有各自独立的剧团!上世纪80年代中,中山大学的学生创作的《校园小景》甚至一路演出到中南海!”

  但是,从1999年至2003年,大学生戏剧创作却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莫伦通分析说,产生低谷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广州某些与剧协一样常年从事大学生戏剧指导工作的部门转换了职能,使得大学生一时失去了引导。此外,在那段时间里,一批老艺术家老的老退的退,参与大学生戏剧活动逐渐减少。除了“群龙无首”,整个戏剧市场的不景气也给大学生戏剧带来了直接的消极影响。不过尽管如此,这四年中的大学生戏剧仍有亮点。如2002年,便有好几部戏在全国的群星奖小戏精品赛中获奖,其中包括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爱情鱼》、广州大学的《彩虹》和《E调恋曲》、广州师范学院的《独自在家的日子》等。
聚焦大学生戏剧节:戏剧的明天在哪里(组图)
《岛》(中山大学话剧社)

  现状:有些作品连专家都“看不懂”

  大学生作品多少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莫伦通说,以前大学生作品模仿名著的较多,如《雷雨》、《哈姆雷特》等。再后来,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爱情鱼》、《校园小景》等反映现实的作品。而现如今,“颠覆传统”成了一种潮流。莫伦通笑着说:“没有矛盾和冲突,人物不像人物戏不像戏,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大学生戏剧作品里经常发生。”很多时候专家们看完学生创作的戏,都表示“看不懂”。莫伦通笑着说:“专家没看懂,不代表学生看不懂。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戏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台上台下的学生们却交流得不亦乐乎。”尽管大学生们的“先锋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戏剧概念,但莫伦通却说:“我们必须承认与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和思想代沟,要尊重他们的思想和创作,鼓励他们追求他们所认为的美好价值。”在这一届的中国(广州)大学生戏剧节上,莫伦通便应邀为某校的大学生们写一个剧本,然后让大学生们自由改编和演绎。“过两天我去瞧瞧他们都把我的本子改成什么样了。”他笑呵呵地说。

  莫伦通对大学生戏剧创作的宽容,多少出于这样一个推理———要繁荣戏剧,大学生是关键;而要让大学生们参加进来,培养他们对戏剧的兴趣是第一步。因此他说:“只要他们愿意用戏剧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的看法,就不要太在乎他们究竟采取哪一种形式。”而在他看来,除了培养未来的戏剧观众这一“功利性目的”,鼓励大学生参与戏剧创作还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现在流行素质教育,而戏剧无疑就是美育的一种。在创作和演出戏剧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也鉴赏美。大学生思想还未完全定型,通过创作和塑造人物,戏剧将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莫伦通认为戏剧也是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途径,因为他们在想什么和需要什么,都会在他们创作的戏剧中有所体现。
聚焦大学生戏剧节:戏剧的明天在哪里(组图)
图:《寻鱼》(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困顿:“好苗子”却无“用武之地”

  在剧协的专家们接触过的大学生中,有些人令人欣慰地接过了传承大学生戏剧传统的重任。他们无论留校或是离校,都积极地传播戏剧星火。然而这些人毕竟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有才华有热情的大学生戏剧爱好者们,从学校毕业后便跟戏剧这门艺术彻底地断了联系。“眼看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好苗子就这样失去,那种感觉是很悲凉的。”广州市戏剧家协会秘书长伍尚辉说,“这不能怪他们不坚持,因为社会没有他们的舞台。”

  这些年来,每逢探讨广州戏剧尤其是话剧的命运,总有人提出“培养大学生做未来的戏剧观众”的观点。然而莫伦通等人致力于这项事业已经二十余年,缘何成效并不如人们期许的那般显著?伍尚辉说了实话:“有些专业剧团搞一出戏花费200万元,而我们搞2005中国(广州)大学生艺术节这样的大型活动总共才花20万元———幸亏市文化局和市文联两个主办方各出资10万元,否则活动还办不起来。个中的差距不言而喻。”他说,包括莫伦通在内的专家们这些年为大学生戏剧呕心沥血,他们全都是无偿奉献的。而这次大学生艺术节,他们本想在价格尚属可以承受的南方剧院租场地,但算了一笔账后还是放弃了。此外,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优秀的大学生戏剧作品寻找合适的舞台,也有一些单位对作品表示兴趣,但最终成为障碍的还是钱。伍尚辉说,培育群众文化是一项耗费大见效慢但却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因此尤其需要政府乃至社会各界的耐心与关怀。尤其是大学生戏剧,它是专业戏剧的支持者与观众,与专业戏剧的生存与繁荣密不可分,因此格外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来“扶一把”。

  比较:北京上海大学生 戏剧“百花齐放”

  横向比较,或许更能看清楚广州的大学生戏剧之现状。北京和上海都是大学生戏剧的繁荣之地,莫伦通说:“那里的学生作品都是很‘棒’的,广州的大学生戏剧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差距不仅体现在作品和演出的数量上,更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上海和北京的大学生戏剧很少一窝蜂地扑向同一种题材,在那里既有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既有经典题材也有先锋题材,百花齐放。不像广州,有时候会受到潮流的影响,跟风港澳大学生戏剧的风格。”

  三地大学生素质都差不多,何以作品的水平却有差距?莫伦通说:“因为大家所处的环境不同。北京和上海的专业戏剧原本就很有市场,有些大剧团一年要演出两三百场,上海的人民剧院甚至可以卖出1000元一张的票价。这在广州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专业戏剧和大学生戏剧是相辅相成的,戏剧观众的多寡势必会影响学生们的创作热情。”他认为,戏剧的观众并不需要太多,只要有一万五到三万人的观众,便可以让一出剧演出20场,从而养活一个剧团。但问题是广州的戏剧特别是话剧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有些甚至连演出一场都要送票。专业剧团如此,大学生戏剧更是艰难,“当学生们每排一出戏都要自己掏腰包,大学生戏剧便不可能迎来它的春天。”莫伦通呼吁:“广州的戏剧市场没有奇迹,培育良好的戏剧环境绝非一日之功。大家都来踏踏实实地实践,诚诚恳恳地评论与建议,戏剧才有明天。”
聚焦大学生戏剧节:戏剧的明天在哪里(组图)
《电梯的钥匙》(中央戏剧学院)

  (紫/编制)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