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观察者”何以超然?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09:29 南方都市报

  文化

  云也退(书评人)

  正如人都生活在社群之中,都有着家园意识抑或乡愁情愫,包括伯林、萨义德在内的知识分子,纵然对各自的种族有所偏袒,也都有其可以理解的合理性。以偏见纠正偏见固然
所在多有,但我更愿意相信,贝娄的感性体察,他对犹太人发自手足之情的天然的亲近,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巴以“六日战争”10年之后,索尔·贝娄来到以色列统治下的耶路撒冷访问,把所见所闻所思写成《耶路撒冷去来》一书。在书中,贝娄对他的犹太同胞寄予了足够的同情和理解,认为世界对犹太人的要求过苛:“犹太人有许许多多缺点,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古老的美德。但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文明世界似乎厌倦了自己的文明,也厌倦了犹太人。世界再也不想听到关于幸存者的消息。但是犹太人又一次处于灭绝的边缘……”

  我曾想:如果让陆建德老师来分析贝娄的这些言论,他会怎么做呢?他是不是一眼就能洞悉“思想背后的利益”?T.S.艾略特树温德姆·刘易斯为知识分子的样板,称他为一位“超然的观察者”,而索尔·贝娄站在犹太人立场上,不时流露出对巴方当年拒绝和解导致今日局面不可收拾的责备,自然是一面之词。然而作为知识分子,他是否应该以没有立场或纯粹的人道主义立场,来证明自己的“超然”呢?

  陆老师是我敬重的人文学者,敬重他发人所未发的识见和勇气。他自陈,在这本文集里自己最看重的文章是讨论犹太人问题和以赛亚·伯林的几篇,而这两个主题也是相互勾连的。二战结束以后,受到全面摧残的犹太移民迫切渴望根据当年的《贝尔福宣言》回归巴勒斯坦建国,未来的以色列第一任总统魏茨曼起初估计移民人数在三四百万左右,但在同伯林商量之后,把这个数字改成了一百万。“数字的变化”不仅让犹太人建国受到英美等国的首肯,而且有可能间接地影响到大屠杀人数的统计,因此此消彼长,幸存的移民人数少了,在屠杀中死难的人自然就多了。伯林是忠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他身为英国情报部门的顾问,暗中则不顾一切要促成以色列建国。

  贝娄埋怨世界对犹太人太不公平:“甚至几乎对犹太人一无所知的中国人也是以色列的敌人。”此言虽有失偏激,却真实地触到了我们的矛盾心态。作为一种话语的自然延伸,世代流离失所的犹太人自然是我们同情的对象,但以色列建国、同巴勒斯坦发生冲突的事实,就把我们的立场推入尴尬。巴以问题是当今最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反犹主义则是渊源悠久、最难以诉诸理性分析的一种思潮。陆建德涉足这个领域,他的论断虽然也是小心翼翼的,但在我看来,由于精通英美文化的他一贯站在“戳穿自由主义神话”的立场上,他无疑更加关心那些不利于犹太人的证据,因为他断定犹太人掌握了美国各个政治要津,直接影响着大国的政治走势。他的落笔处处直指锡安主义者唯本民族利益至上的劣根。“揭伯林的老底”之举无疑反映了作者一以贯之的思路:“思想背后可能隐藏着利益”。

  然而,陆建德本人是否能保证“超然”呢?他致力于探讨思想背后的利益,是不是也有矫枉过正的危险?索尔·贝娄不同于以赛亚·伯林,就我所知,他没有为某个势力效命或卷入某重要政治事件的履历。就他为犹太人作的辩解,就他对犹太人顶着四面八方的压力、在不到30年间把耶路撒冷建设成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的赞许而言,贝娄的确缺少一把陆建德式的冰冷的解剖刀。但是,正如人都生活在社群之中,都有着家园意识抑或乡愁情愫,包括伯林、萨义德在内的知识分子,纵然对各自的种族有所偏袒,也都有其可以理解的合理性。以偏见纠正偏见固然所在多有,但我更愿意相信,贝娄的感性体察,他对犹太人发自手足之情的天然的亲近,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另一面,“观察者”又何以“超然”?如果说“体察者”已经失去了客观性,那么观察者也很难不受观念、情绪和偏见的影响,这些因素同样决定了他对材料的选择。因此,他必须理解自己的论点也只是一孔之见,并且比被解剖的对象更加小心地检点自己的论断,限定其适用的外延。想必陆建德能够意识到:一旦开了“探讨动机”这个口子,他自己的各种论点同样不能免除事关动机的质疑:“自相关”的命题是每个人文学者必须面对的最重大考验,其治人之道,也必会被还治其人之身。

  图:

  《思想背后的利益》,陆建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26.00元。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