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书信是最真实的自传(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08日16:55 北京晚报
书信是最真实的自传(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作为一位植根于俄罗斯黑土地上富有革新精神的音乐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身上的诸多特质,注定使他脱离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视线:他的命运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文化氛围始终相连,因此被称为“时代编年史”作家;他的音乐是对现实中强力冲突的极度神经质的、极其敏感的呐喊,但又绝非战争与政治的具体图解,这又使他不见容于他所处的时代。聆听肖斯塔科维奇,对于曾经深受俄罗斯艺术影响、而又经历过“文革”的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早已超越了音乐层面,而精神层面更多的敬意,则来自艺术家面对批判的浪潮与死亡的威胁,所留下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如果有一天我的双手被砍断,我还可以用牙齿咬住笔继续作曲。”

  在国内的古典音乐圈,对肖斯塔科维奇始终有一个非常亲切的称呼:“老肖”。在搜集他的唱片的同时,一些资深的老肖迷们仍然记得,1981年一本内部出版物《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的秘密流传,所带给他们的精神震撼。今年的8月9日,是肖斯塔科维奇逝世30周年,明年的9月25日,又将迎来他的百年诞辰,东方出版社推出的一本《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不仅是对这位音乐家的致敬,也是对国内遍寻他的资料而不得的肖迷们的心灵慰藉。

  《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共300多封,由艺术家好友伊·达·格利克曼在他逝世后整理而出,时间跨度从1941年到1974年,被研究者认为是俄罗斯20世纪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

  据译者介绍,由于艺术家本人的性格和其他原因,作曲家一生朋友极少,而他自己也非常不喜欢回忆录这种形式,所以并不特别保留自己的私人信件。所幸的是,本书的编者作为他一生的好友,曾经是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大众文化部主任,后成为肖斯塔科维奇的私人秘书,两人保持了30年的通信联系。格利克曼笃信普希金的话:“伟大作家的任何一行文字都能成为后人的宝贵遗产”,对几十年来艺术家的书信往来极为珍视,在此书中,他还为每封信作了详尽注释。尽管如此,他仍不无遗憾地表示,艺术家30年代所寄的信件,在列宁格勒被围困的900天里彻底丢失了。而那个十年,又是作曲家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作曲家随性谈论自己的第四、五、六交响曲的文字也随之消失,不能不说是音乐史上的损失。出于对肖本人的理解,格利克曼并不同意海涅的一句话:“天才的文笔永远比他本人更伟大。”在他看来,肖斯塔科维奇的个性与音乐存在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肖斯塔科维奇的这些书信,也可以视为艺术家心迹的真实流露。

  肖斯塔科维奇的忠实FANS、音乐评论家曹利群在本书后记中梳理出众多珍贵的信息。他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见证》中所说的一些事件的真伪和准确性。诸如著名的《第七交响曲》的创作动机。伏尔科夫写的《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即《见证》),以肖斯塔科维奇的口气表明,该作品并不能完全视为希特勒进攻苏联时的有感而发,但作曲家自己在《苏联艺术》上却说,它是和“抗击法西斯强盗的历史性时刻”紧密相连。从这本书信集来看,这两种说法都失之准确。书中还有作曲家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与对其他作曲家的评价,译者将这本书信集形容成作曲家本人与友人共同创作的一部乐曲。格利克曼在书中前言中,以长达35页的篇幅所记录下的一个友人眼中的肖斯塔科维奇,描述了艺术家面对批判与压力的态度,以及他创作时的真实情态,为那些失散的信件做了记忆的补充。孙小宁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