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发行几千册,科普怎普及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10:57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姜小玲)相比哈利·波特带来的阅读疯狂,中国一般科普出版物只有几千册印数的现状让科普作家们忧心忡忡。

  在昨天《21世纪中国原创科普佳作》出版座谈会上,叶永烈等沪上一批科普作家呼吁,一定要重视原创科普读物的出版,它是引领青少年走向科学的向导。

  科普出版物不能一味靠“引进”

  近年来,上海的科普出版发展很快,出版了一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品牌科普读物。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大部分都是引进的科普读物,比如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上海科教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金羊毛丛书”等;还有著名品牌科普书“第一推动力丛书”等都是引进版。

  不可否认,引进版科普读物对于开阔我们的视野,了解世界科普最新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能完全替代中国原创科普读物。

  上海科普出版社社长陈济宁认为,要抓好科普读物的原创问题,必须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现在不少原创科普读物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没有特点,所以,科普读物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很重要;其次,要有阅读倾向的引导机制,现在的青少年阅读倾向很成问题,他们看星座的书,算命的书,却不看对他们人生有益的科普书,这是需要引导的;此外,要有对原创科普出版的扶持机制,不能把这类书放在市场经济下运作。

  科普需要更多的“变电站”

  科普读物承担着向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的重任,只有几千册的印数,就好像一片树叶掉进大海里。是什么影响了原创科普读物走向大众?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提出,科普其实重在普及。我们可以用文学的手法来写科普读物,换句话说,就是“用文学包装起来的科学”,读者才能接受。同时,科普读物要跟上新闻的节拍。比如“发现号”返回,我们能够把那么多生动的画面汇集起来,就是很好看的科普读物。

  叶永烈希望更多的科普作家做“变电站”,把科学家那里输出来的高压电,经过科普作家这个“变电站”降低电压,从而走进千家万户。这样的“变电站”越多越好,除了培养年轻的科普作家,可以让大学生来写。我当时参加写《十万个为什么》时也就是个20岁的大学生。我们不要老是希望科学家、院士来做科普工作,他们更多精力应该放在科学攻坚上。打个比方,大学教授教幼儿园本身是一种浪费,也未必教得好。

  科普读物不要让读者敬畏

  同济大学教授王滨认为,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科技越来越发达,而我们的科普读物的印数却越来越少?这可能跟我们缺乏个性化的作品有关。

  科学可能就是那么点内容,可是,关键看我们怎么去诠释。现在大家的阅读都比较功利,不愿动脑筋,愿意接受快餐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也很功利,学生受其影响也跟着一起追求实用,而不是因为兴趣才阅读。过去,一本科普书能影响我们的一生,能培养我们对科学的热爱,影响我们人生的选择。现在,有哪一个孩子会把科学家当偶像?他们印象深刻的读物中也不会有科普读物。在这种情况下,科普就必须还俗,从书名开始亲近读者。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