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窦婉茹专栏专题 >正文

窦婉茹:愈变态愈常态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00:45 新浪娱乐

  艺术从原始人时代走到现在,经过了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流派,不能说每一个后来的新生事物都一定比前面的好,因为不能否认的是有时候改变使人变坏。当然改变的意义有时也只在于改变本身,并不在乎好坏,因为“折腾到死”既然早已是人类难以逃脱的祝福式悲剧命运,那么曲折的过程就变成所有无价值之中惟一有价值的东西。

  一定要变化,即便是变态。

  艺术发展到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说法是所有表现手法都用完了,所有题材都写尽了,留给后人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种是打着与时俱进口号的各色各样的剪刀加浆糊;另一种就是变态,彻头彻尾的变态。

  据说很多天才都是疯子,就有人相信所有疯子都是天才。

  既然连理性的科学都沾上了纳什式的疯狂,还有哪一个搞艺术的人敢宣称自己不变态?(Kidding)

  No kidding(不是开玩笑):在我们时代的艺术里,变态愈来愈变成常态,而常态则承受着“是否意味着平庸”的严苛拷问。

  “Ours is an age which conˉsciously pursues health,and yet only believes in the reality of sickˉness.(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在理智上寻求健康,但在骨子里却只相信病态。)”Susan Sontag说。所以极端病态的法国电影《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让很多人在觉得“震撼”的同时竟产生认同感,恶心,成了引起人性在艺术上产生共鸣的重要手段,因为人们相信人性骨子里的病态。如今正常的性描述已经如政府公文一样变得可疑,已经无法满足有些人在艺术上的愈来愈欲壑难填的期待,愈来愈难以刺激现代人由于“时代性的艺术过盛”变得愈来愈钝化的艺术神经,所以《钢琴教师》在艺术上变得“千真万确”———我们相信变态才是常态,常态,“is a lie”。

  所以迈克尔·杰克逊一度成为流行乐的“英雄”,“King of Pop”,一度愈变态愈可爱。讽刺的是在他那两部近日引起轰动的纪录片中,他的宣传人员坦率地承认“因为媒体和大众喜欢哗众取宠的疯子,所以我们策划了很多杰克逊疯狂的举动。”杰克逊愈变态,观众就愈期待更多的变态,杰克逊愈更多地变态,就获得愈多的具有“公信力”的时代性崇拜……结果杰克逊愈来愈变态,一路狂奔到悬崖,就要成为“折腾到死”的“改变使人变坏”的典范。

  还有波兰斯基。很多人对波兰斯基艺术成就的肯定不是来自他的作品,比如那部冷静深入的《唐人街》,而是他本人的“变态”———1977年,他在杰克·尼科尔森的家中和一个13岁女孩发生不恰当的性关系。这个反常态的举动成就了现代人心中“愈变态愈有才”的天才波兰斯基形象。

  但如今,那个当年控告波兰斯基的女孩站出来说话,“What he(Polanski)does for a living and how good he is at i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me or what he did to me.(波兰斯基这个人究竟怎么样、电影拍得好不好,跟我本人及他对我本人做了什么,这之间毫无关系。)”

  很多人都没有那个当年被波兰斯基迷奸、如今已39岁的Samantha Geimer清醒。波兰斯基的声望建筑于他的作品和艺术创造力之上,就像杰克逊的神话根植于他的作品,只有“变态”的波兰斯基,将会变得和如今的杰克逊一样可怜。

  而波兰斯基和杰克逊,他们最大的成就也都是在于其艺术作品表达了人类正常美好感情的一面,比如《唐人街》里的正义,以及太空步的舞台形式之美,没有这些“平庸”的“常态”成就,“变态”将无所倚丽。

  变态不等于创造力。对这一点,除了《钢琴教师》,我今年最痛彻心肺的感触来自电影《无间道》。《无间道》在开拍之前,我曾经对它的常规套路,即“卧底题材+巨星阵容”表示怀疑,认为它注定只有模仿没有创新————结果我犯了大错。在心跳加速、无比激赏地看完《无间道》之后,我咬牙切齿地意识到什么叫创新,什么叫正常的快乐,什么叫常态艺术的广阔前景。  (窦婉茹 原载《南方都市报》四人吧-西洋墨镜专栏)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