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超女”的雪球是怎样滚大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6:04 金羊网-羊城晚报
  如果你爱她,就让她去参加超级女声;如果你恨她,就让她去参加超级女声

  本报记者 李丽

  1990年,一部叫《渴望》的电视剧让无数中国人充分领略了“万人空巷”这个词语的涵义———中国的“室内剧时代”由此到来。2005年,一档叫《超级女声》的综艺节目进一步书写了中国电视界的传奇,它成功的意义已远远超越当年《渴望》所带来的简单收视概念,而扩展至经济学、传播学乃至社会学的领域。

  奇迹的到来往往是连它的创造者都无法预期的,《超级女声》的成功便像一个越滚越大的雪球———它最初的创造者
固然智慧过人,但假如没有恰当的气候、众人的合力,这个雪球或许早就融化成了一滩污水。

  诞生:从“克隆”到“独创”

  2003年,湖南的一个地面频道———娱乐频道,为了对抗湖南经视的栏目《绝对男人》,创造出了《超级女声》的前身《超级男声》。当时的制作者们将节目定位在“唱歌”,“因为唱歌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不管唱得好还是不好”。结果,《超级男声》的报名人数在节目播出后以每天200人的速度递增,两周内就有3000人报名。当报名人数开始超过6000人时,连制作者自己都吃惊了。该节目的主管张勇后来说:“一个纯男人的节目在长沙有8个多点的收视率,那是相当吓人的。”《超级男声》的红火直接导致了天娱公司的成立,娱乐频道以该节目的企划部主要成员为基础组建公司,并绝对控股。2004年,在深谙女性选手比男性选手更有收视的前提下,《超级男声》转变为《超级女声》,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被精心改造后登上了湖南卫视的大屏幕。“变性”后的《超级女声》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并在一年的试验后于今年迅速发展成熟———去年制作者们还在为一个赛区的1万名选手而沾沾自喜,今年最火爆的赛区报名人数便已超过4万人。

  《超级女声》的创始者之一便是今年“超女”评委席上的“夏青老师”,她直言节目的出世是受了《美国偶像》的启发———后者在美国FOX电视台首播时,两小时内就吸引了270万名观众。两年过去了,《超级女声》并不比它的“姐姐”逊色,如今甚至连大洋彼岸的媒体都纷纷报道:中国有档电视节目很红,它的名字叫“SUPERGIRL”。大众评委、场外短信和评委三方制约是《超级女声》发挥“中国特色”后的独创,而这个独特的复杂赛制奇迹般地保证了“超女”以一种明了却绝不简单的魅力吸引无数人的眼球。

  海选:“通道”比档次更重要

  在被问到“《超级女声》的灵魂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时,它的制作者们永远会这样回答:“海选。”大浪淘沙的海选环节就连在《美国偶像》这样的节目中,也只是以花絮精选的面目出现,但《超级女声》的制作者们却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将它们一一录下并在屏幕上播放。这意味着:只要参加《超级女声》,就可以在电视上露脸。这个简单的程序吸引了无数报名者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女孩子们的莫大兴趣。

  一个女孩子直接从大街上走到比赛场,或走调或不走调地唱一首歌,或虚心或不服地接受评委的批评,这一切都还原在电视上。《超级女声》对评委的要求是,彻底打破以往“去掉一个最低分,再去掉一个最高分”的传统模式,而直接跟选手交流甚至对骂。“想唱就唱”的口号并非只是说说而已,它已跟节目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彻底的“无门槛”精神使得《超级女声》拥有了比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电视节目数倍甚至数百倍的凝聚力量,在“人人都有机会当明星”的可能性的诱惑下,无数中国人开始以报名或收看的方式加入到这场“集体追梦”中来。海选的秘密成为《超级女声》的看家法宝,并最终为《超级女声》成为“超级聚宝盆”立下汗马功劳。事实上,与《超级女声》类似的选秀近年来风起云涌,其中不少更有着与知名唱片公司合作的优势,但却几乎没有一个能撼动“超级女声”的江湖地位,原因就在于此———虽然名牌卖场更有档次,但更多的老百姓还是喜欢那些直接开到家门口的小超市。

  炒作:从“委琐”到“堂皇”

  虽然从结果来看,《超级女声》绝对是一场成功的“炒作”案例,但却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原因或许在于,在《超级女声》中最隐形却也最有效的炒作,恰恰就存在于它的赛制本身。“过五关、斩六将”的说法对“超女”来说正是一句恰当的形容,每一个走到金字塔顶端的选手脚下无不“沾染”着无数落选超女的“鲜血”。“比赛的价值在于过程”,“超女”制作者们比任何人都明白这句话的意义,因此他们可以将一场比赛拉长到半年之久。在这半年时间中,即使再“冷血”的观众也不能不对那些“幸存”的选手“日久生情”。勇敢、自信、宽容……一场场精心设置的比赛“逼”出了选手们人性中的闪光点,普通的选手逐渐蜕变成光芒四射的巨星。PK环节则是这场煽情大戏中的高潮,它残忍地把每一个观众或多或少产生了感情的“超女”当场“开膛”,叫“亲者痛,仇者快”。此外,隐藏在赛制中的炒作还包括落选“超女”吐心声、“超女”母亲送祝福等很多环节上。一般的炒作往往给人委琐之感,但“超女”堂皇的炒作却让人心甘情愿地落入陷阱。

  跟这些隐形然而效果卓著的炒作相比,那些被外界普遍批判的“炒作”就显得十分微不足道。比如柯以敏和黑楠相继高调退出评委席,在很多人看来是“超女”的一次炒作,但对于在营销上已十分成功的“超女”来说,这炒作也不过是一次锦上添花而已。

  短信:有个名字叫“民意”

  在《超级女声》中,电视机前的观众则扮演着“第三者”的隐秘角色,他们不但过瘾地观察着选手与评委之间的每一分微妙互动,更自得于自己手中握有改变这一切的力量———短信。通过观众的短信投票来部分决定选手的去留,是“超女”在最后阶段最受人诟病的一点,也成了“超女”大部分“黑幕”传闻的起源。上海明略市场策划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所有对《超女》表示不满的声音中,“过分商业化”的出现频率位居榜首。

  短信真的如此“万恶”?事实上,假如不是有短信这一联系着“超女”与万千电视机前不相干观众的通道,“超女”绝对无法如今天这么深入人心。从某种角度来说,虽然“每个手机可以投15票”的投票规则被很多人抨击为不公正,但更多的观众恰恰是因为短信的存在而得以对节目施加影响。公正与公平一直是娱乐圈各种赛事标榜的原则,却也始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超女”的短信却使这一梦想变得接近。事实上,对“超女”以短信牟取暴利的指责虽然无可厚非———据说其一场比赛的短信收益便达数百万元,但人们更应看到在此之外,“超女”还吸引了冠名商近亿元的投资,创造了15秒11.2万元的天价广告价码,以及即将诞生的包括服装品牌在内的衍生产品链。与此相比,所谓的短信收益就只能算是“小儿科”了。

  媒体:从“被动”到“合谋”

  直到昨天,仍有读者打电话到本版编辑部,询问一个叫《超级女声》的节目会在何时、哪里播出。连续数日对“超女”的报道,已经吸引了很多原本对《超级女声》并没有多少接触的人的眼光。事实上,不算那些日浏览量在六七位数的网站报道,仅仅传统媒体便为《超级女声》的日益膨胀立下汗马功劳———包括南方报纸在内,很多媒体每天都拿出大量版面来报道“超女”,这对以往更偏向于报道港台综艺节目的南方媒体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超女”在传统媒体上的“良好”表现必须部分归功于“超女”专业的宣传团体———湖南卫视总编室每天都会炮制出一篇乃至数篇耸人听闻的“超女重大新闻”,对全国各大媒体进行“新闻轰炸”。但雪球滚到了最后,“超女”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已经因为“超女”的火爆而自动升级。面对一个每天都制造出大量新闻的成功综艺节目,越来越多的媒体“不能自持”。一位娱记这样描述自己每日采写“超女”新闻的感受:“虽然明知道这是在帮‘超女’炒作,可还是不得不写,因为这样的新闻有太多人关注。”很多时候,媒体们所作的“努力”甚至超出了“超女”的预期。各路媒体“精英”开始以超出娱乐新闻的视角,从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甚至政治学的角度研究、评论“超女现象”。“超女”也像一块海绵一样,对加在它身上的各种“意义”兼收并蓄,每一种说法都可以在“超女”身上找到自圆其说的乐趣。

  双方的眉来眼去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最终将《超级女声》这个小雪球越滚越大。

  “超女”15强“厮杀”图表中青在线供图
“超女”的雪球是怎样滚大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