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读《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席侧记》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09:4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清朝末年,当《红楼梦》渐成“显学”之时,流传于读书士子中的一句口头禅是“开口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是枉”。看来,当年谈《红楼梦》是一种流行的时尚,不谈是不入流不时髦的。其实,百年以来,读“红楼”者,如毛泽东所说“起码要读五遍”的能有几人?能读出书中三昧的又有几人?堪称为真正的“红学家”者,又几稀矣!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同样的情况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就在陈寅恪魂返道山
20年后,神州大地出现了一阵“陈寅恪热”。像跟风似的,读书人相聚,知与不知,好像都要谈谈陈寅恪,彷佛不谈就显得没文化欠修养一样。难道说,这国学大师的“后世相知”真的如此之多吗?诚如已过世的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所说,“多数人恐亦不懂他说些什么,但隐约感到他说的一定很重要而已。”颇有一点讽刺意味的是,前几年,当皇皇14巨册《陈寅恪集》问世后,知识界反倒是反响不大,冷得出奇,这一从热到冷的文化现象,映衬出学术界的浅薄与浮躁。

  手中的这本《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席侧记》,也算是一本奇书了。因为它来源于三个陈旧的普通练习本的课堂笔记,在经历了近50年的人世沧桑和坎坷之后,居然幸运地保存下来了。这里记录的是陈寅恪先生平生最后一次、但又是未能终篇的一次授课内容,里面共记录上下两学期60多次讲课内容,凝聚的是学者的通识与精思,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了解陈寅恪是如何利用中国诗歌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书封上有一张陈先生当时授课的照片,这位学识渊源、学养精深、名气也大得很的文化大师,就安坐在一张旧藤椅上,面对着十几个正忙于记录的学生,拉家常般的娓娓而谈,援古证今,发微见著,带领着年轻的后学透过波谲云诡的时空烟尘,去探寻真实的历史画卷。而学生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匆匆记下了一代学人的句句玑珠和微言大义……

  无论是讲还是写,虽然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都是走得“以诗证史”的路子,但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陈寅恪生前身后,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但口头的、经由别人现场记录的,恐怕就此一本了。其实,当年陈先生为学生开讲《元白诗证史》时,他的那本草创于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的《元白诗笺证稿》已经面世。然而,这所著之“稿”与所讲之“史”之间有何区别呢?除去内容顺序上体例安排有差别外,区别就在于书本是原典,用厚积薄发的工夫写出来的,应该看作是无可替代的范本;而这本讲述则是通俗化的口语版,有先生的现场发挥与思想闪光,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止,心向往之。”陈寅恪是20世纪学术界大师级的人物。在当年的“陈寅恪热”复归于平静之后,再来读读这本书,虽说大师从事的事业绝非我等庸常所能理解,但书中别有一番钩沉索隐的独特魅力,相信会吸引不少读书人去徜徉其中。

  《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席侧记》刘隆凯整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