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科举废除之非常道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10:18 南方都市报

  科举百年祭1905-2005

  邸报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孔夫子这句话,原意是讲治学的谨严。史官记录史事,遇到不明之事不知之字,空缺以问他人。

  历史的记录,当事人和后来者,由于身处时代与环境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当事人身处其间,不晓历史变局之大;后来者置身事外,不知历史细节之微。后来者可欣慰的是,当事人的记录,为其提供了复原历史细节的可能,空缺之处,潜心钩沉,正可弥补个大概。

  邸报者,旧时的新闻纸。于此借意,以指科举废除之际的历史记录。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必须把它看作是比辛亥革命更加重要的转折点,因为对在此之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在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制度基础方面,在通过什么途径来赋予社会精英以地位并配备行政官员方面,1905年都带来了变化……旧社会主要的庞大的整合制度,已在1905年随着朝廷宣布终止中国的文官科举制度而被废除了。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

  千年变局

  1905年9月2日,清廷奉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392页。

  愤激的精英

  1882年8月,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万国公报》第704卷上发表《中国专尚举业论》一文,批评分析了科举取士的弊端,指出“天下智能才艺之士一一束缚于举业、制业、试律之中,而不知变计之为,可惜也”。

  1898年6月,康有为在《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析》中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现“巍科近世,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之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瞠目,不知何语矣。”他认为“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

  严复指出:“如今日之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严复:《救亡决论》,载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第3册。

  梁启超说得更明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著,方志钦、刘斯奋编注:《梁启超诗文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

  梁启超指出:“中国所谓洋务学生者,竭其精力,废其生业,离井起邑,逾幼涉壮,以从事于西学;幸薄有成就,谓可致身通显,光宠游族,及贸贸然归,乃置散投闲,瓠落不用,往往栖迟十载,未获一官,上不足以尽所学,下不足以救饥寒,千金屠龙,成亦无益。”参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变法通议·论科举》。

  最高层

  光绪二十七年农历七月十六日(1901年8月29日),慈禧发布上谕:“科举为抡才大典,我朝沿用前明旧制,以八股文取士,名臣硕儒多出其中,其时学者皆潜心经史,文藻特其绪余,乃行之二百余年,流弊日深,士子但视为取科名之具,剿袭庸滥,于经史大义无所发明,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光绪政要》卷27。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张之洞和袁世凯上《请递减科举折》,他们认为科举是影响学校教育的主要因素,“其患之深切著明,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盖学校所以培才,科举所以抡才:使科举与学校一贯,则学校将不劝自兴;使学校与科举分途,则学校众有名无实。何者?利禄之途,众所争趋,繁重之业,人所畏阻。学校之成期有定,必累年而成材;科举之诡弊相仍,可侥幸而期获售。虽废去发古试帖,改试策论经义,然文字终凭一日所长,空言究非实诣可比。”奏折建议:“是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臣等私心痛之。”“况科举之为害,关系甚重,今纵不能骤废,亦当酌量变通,为分科递减之一法。”朱有王献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106页。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湖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抚端方会奏《请废科举折》。认为:“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份其砥砺实修之志。民间更相率观望,私立学堂者绝少,又断非公家财力所能普及,学堂绝无大兴之望。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才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伺,岂能我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拟请宸衷独断,雷厉风行,立沛纶音,停罢科举。”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2-63页。

  大浪淘沙

  一位在上海目睹废科举过程的日本人曾说:“废止科举是近来非常极端的措施,但未发生激烈的反对——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都满心欢喜”。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废科举”被当时舆论视为朝廷的三大善政之一。《大公报》1905年9月25日。

  1905年9月7日的《时报》载文欢呼:“盛矣哉!革千年沉疴之积弊,新薄海臣民之观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

  “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本馆记者不禁为此额手,爰取此次谕折,冠于时局之首,以明其关系之大。固不仅在中国也。”《万国公报》1905年10月号《中国振兴之新纪元》。

  1905年科举废止不久,传教士林乐知在《万国公报》发表评论:“停废科举一事,直取汉唐以后腐败全国之根株,而一朝断绝之,其影响之大,于将来中国前途当有可惊可骇之奇效。”这种“可惊可骇之奇效”,远不仅是一时之间清皇朝灭亡、现代政治与文化变革开始的。[美]林乐知:《中国教育之前途》,《万国公报》第三十九册,总24014页,华文书局影印本。

  1905年10月2日,晋中太原县举人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甫晓起来心若死灰,看见眼前一切,均属空虚……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如何,有可忧可惧之端。”刘大鹏著、乔志强注:《退想斋日记》,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最后一场科举考试

  时间:1904年7月4日

  地点:故宫保和殿

  考官: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

  鹿传麟(字滋轩,直隶人)

  陆润庠(字凤石,江苏元和人)

  张英麟(字振卿,山东历城人)

  葛宝华(山阴人)

  陈璧(字玉苍,

福建侯官人)

  李殿林(字春丞,山西大同人)

  绵文(宗室)

  考题:策题四道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巨,必先扩其见闻,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良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

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刘根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