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马金凤:2008带着10代穆桂英进京(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01:43 北京娱乐信报
  提起豫剧《穆桂英挂帅》,人们马上就会想起一个特熟悉的名字——马金凤。这位出生在山东、生长在河南、成名在安徽的豫剧表演艺术大师,被公认为是舞台生命最长的人。本周一,得知马老要来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赶忙约她聊聊。让记者感动的是,马老录完节目已经晚上9点多了,她不顾身体疲劳,不仅继续接受了采访,而且还一再向记者表示歉意:“让你等得这么晚,明天还要工作,太辛苦了!”虽然马老已是83岁高龄了,但仍耳不聋眼不花,牙齿一颗也没松动,大红的衬衣使她越发显得精神抖擞。马老用一口标准的河南腔说,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她的演员职业,“我演出越来越带劲,山东人都是硬骨头,不服输,我这样做,也是为家乡人争光。”
马金凤:2008带着10代穆桂英进京(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穆桂英挂帅》中马金凤饰演穆桂英

  2008年率

  10代穆桂英同台演出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这次来北京是为了什么?

  马金凤(以下简称马):为了给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跟我学》录制节目,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栏目。以前我参加过《名家名段》等很多栏目,这个栏目好几次都因为演出档期错过了,所以一直还没有参加过。这次来是要我教《穆桂英挂帅》和《花枪缘》。

  记:《穆桂英挂帅》是您最著名的剧目,对这出戏您还有什么打算吗?

  马:2008年,我86岁,也正好是我的舞台生涯80年整,我打算整个大动作来庆祝一下。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我要带领10代穆桂英到北京同台演出,从86岁的穆桂英到七八岁的穆桂英都有,同时登台献艺。现在我正在全国挑选学生。而且要把本子整得再精练一些,目前我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出戏上了。

  想拍部电视剧

  自己演自己

  记:您觉得现在豫剧的市场如何?您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马:目前在全国的地方戏中,豫剧是观众群最大、流派最多的,甚至不次于京剧。以往豫剧观众基本在河南,但现在已经发展到祖国的东西南北了。电视剧《刘老根》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我就想,咱豫剧也应该在影视方面尝试尝试,《牡丹魂》、《情系小浪底》正为更多的观众了解豫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另外,京剧、豫剧同台演出也是豫剧发展的标志。以前京剧、豫剧是不相容的,现在二者不仅同台演出,更相互学习。例如,豫剧在武打、服装、化妆方面都吸取了京剧的东西;在语言运用方面,豫剧以前都是用河南方言,现在更接近普通话了。

  记:那您没有想过拍部豫剧电视片吗?

  马:有啊!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愿望,我打算筹拍一部电视剧,反映我几十年的舞台生涯。拍电视剧时,我不用找替身,像《花枪缘》、《穆桂英挂帅》,我自己演,自己唱,没问题。我还能演中年的马金凤。

  在全国都能有豫剧戏校

  记:您现在的学生有多少名?

  马:正式拜师的有30多名,但是还有很多没磕头的,所以没法计算。我的学生遍布十几个省市,而且有很多不同剧种的学生。我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就是上海京剧院的孙爱珍,她跟我学豫剧《穆桂英挂帅》,然后用京剧唱,我就非常的高兴,我觉得年轻人应该这样好学。

  记:您的学生这么分散,您平时怎么教她们?

  马:有时候他们来洛阳找我学戏,有时候我去演出时带着他们。现在我已经有两所自己的学校了,但是我很希望全国都能有豫剧的戏校。很多人都问我,找我合办学校有啥条件。我说没啥条件,我要把我所学的、所得到的无条件地交给人民。能为老百姓多做些工作,是我晚年最幸福的事。有人说现在戏没人看,这话不对。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观众更爱看戏了,但他们的欣赏水平也更高了,爱看的是好戏。演员得赶在观众的前面,勤学苦练,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献上最精彩的演出。演员应一丝不苟地演好每一场戏,这是对观众的尊重。我演出时,不管是冬天、夏天,戏装里面穿的总是胖袄、短裤,为的是着装能到位,观众看着好看。

  小时候一周被卖了两回

  记:您能谈谈您唱戏的经历吗?

  马:我从小学唱戏,是苦日子逼的。我本来姓崔,不姓马,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6岁跟着我父亲崔合利学唱河北梆子。我7岁登台唱戏,老乡们说我是“7岁红”。8岁时我跟父亲逃荒到河南开封,开始学唱豫剧。为了给我奶奶治病,父亲忍痛把我当给了戏班,当了35块钱。没等父亲来赎我,戏班又把我卖给小科班,卖了75块钱,一个星期我被卖了两回。后来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马金凤。在旧社会,啥罪都受了。解放后,党关心我,观众喜欢我,我在豫剧团里有了好伙伴、好老师,

  越唱越来劲。一句话,我能有今天,是党给我的福气。

  现在早晚都坚持练功

  记:您认为对于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马:要不断学习。在这方面,对我教诲最大的是梅兰芳先生。我和梅先生在上海、南京、洛阳、北京都见过。最初一次见面是在1953年,那时我正在上海演出,梅先生看到我演出的剧目海报,对《穆桂英挂帅》这出戏很有兴趣,便悄悄去剧场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他到后台去见我,指出了我在演出中的问题,还给我买了程砚秋和盖叫天的戏票,让我去观摩,去学习名师的“绝活”。1954年,我在南京再次见到梅先生。这次我看了梅先生一个星期的戏,演出前还到化妆间去看梅先生怎么化妆。在这一个星期里,我在化妆、服装等方面学到很多东西,对我后来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是梅先生惟一一个外剧种的弟子。1957年,梅先生带团去洛阳演出,他主动征求我的意见,想把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到京剧中去。我说这可是对豫剧的极大肯定,当时大家都非常受鼓舞,也决心要把豫剧发展得更为强大。也就是在那期间,梅先生把他珍贵的点翠凤冠送给了我。一戴上这顶凤冠,我就想起了梅先生对我的要求:“艺术无止境。一个演员,除了睡觉,就要时时刻刻学习、锻炼,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几十年来,我就是按照梅先生的教导去做的,越老越要学,越要练。我现在一早一晚都坚持各练1小时的功,年龄越大越不能放松。

  梅兰芳让我学习别生搬硬套

  记:您和梅兰芳先生交往,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马:感受最深的就是梅先生高尚的人格、谦虚学习的精神和对年轻一辈尽心尽力的培养,我一生都感谢恩师的言传身教。梅先生终身都在为人民、为大众服务,他爱国、爱人民,具有高尚的情操,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品德上立稳了,艺术上才可能有所成就。拿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梅先生最初看我戏的时候,豫剧还是一个影响有限的地方剧种,但梅先生还是去发掘豫剧里能为他所用的东西。梅先生曾说,他演了一辈子的小穆桂英,还不知道豫剧里有这么个宝贝“老”穆桂英,他看过演出后非常喜欢这个艺术形象,也就有了移植的念头。梅先生还教导我,不但要注意学习生活中一切对艺术有帮助的知识,还要善于学习,学习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自己剧种的特点、演员个人的特点来学习。梅先生特别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对我演出方面的问题,梅先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大公无私地教导我,希望我把戏演得更好。他没有偏见、没有私心。

  为保护嗓子苛刻自己身体

  记:您是如何保护您的“金嗓子”的?

  马:我的嗓子绝非天赋,而是从痛苦的煎熬中锤炼出来的。我小时候,嗓子并不好,为了练腔,我抱着水罐扣在脸上高喊,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天长日久,前额被水罐沿磨破了皮,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九年,终于练出了这副嗓子。所以我把嗓子看得比命还金贵,因为嗓子就是我的武器。我参加过大大小小的宴会,也经历过饥渴难熬的日日夜夜,喜怒哀乐、成功、挫折,都没能使我对保护嗓子稍有松懈。所以我不但不抽烟不喝酒,就连稍带刺激性的食品——像鸡鸭鱼肉、冰糕汽水也不沾。我最常吃的饭食是馍馍、绿豆小米饭,最多加几个荷包蛋。为了保护嗓子,我宁愿委屈我的身体。

  信报记者 唐雪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