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年末黄金档等待大师之作 中国影坛三大怪现状(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3:05 新华网
年末黄金档等待大师之作中国影坛三大怪现状(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2005年的电影市场已经进入第四季,进入我们等待大师之作出现的最后岁月。在这个当口,插进来的是香港电影导演唐季礼在釜山电影节上不宣传《神话》而喊出的“亚洲电影团结的口号和“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接受南方某媒体采访时对于台湾乃至整个中国电影萧条状况的评论,包括她对祖国大陆几大导演的点评。祖国大陆原本已经很零星的几大名导则几乎全都保持沉默,仿佛都在等待中国电影最大的收获季———贺岁市场的蓄积爆发,既没有人理会唐季礼的呐喊,也没有人响应刘德华号召联合几大影帝联合救
市的言论,更没有人对焦雄屏的话有任何反应。祖国大陆导演们对亚洲电影团结的无动于衷、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只有一个真正的电影黄金档期,而且只靠为数很少的导演撑场本来就是两大怪现象,而恰好在这当口,记者无意中读了一篇关于电影界“专业外行”的文章,对照之下,发现中国影坛,怪现状还不止一两种,数起来还挺不少的。

  制作:商业大片只有几个“品牌店”

  中国人一向讲寓教于乐,所以开口便谈主题,闭口就讲意义。电影是艺术还是商品的定义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一直争论不清,直到近两年国家广电总局在文件里直接将其称为产业,才总算得了官方的商品定位。但导演们的观念意识还是很难纠正过来,要将高高在上的艺术降低为谈价钱的商品, 骨子里都难以承受,因此又出现了“艺 术片”跟“商业片的区别,而在中国内地,影坛的怪现状之一便是全世界都在上映的娱乐片,在我们这里成了低档次、下三滥,因此应该成为主流的商业大片只有几个零星导演撑场,而文艺片、艺术片却汹涌澎湃。在中国,第一个举着商业旗帜的导演是冯小刚,前几年因为他一个人在做,所以做成了贺岁片之父,但没少挨骂,骂的都是“格调不高,没有品位”。连带着他的“御用”演员葛优也被自己的父亲骂,觉得儿子演的都是一些没格调的角色。后来张艺谋也加入到商业大片的行列中,一出手《英雄》便拿下了两亿元的票房,还打进了美国的主流院线,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冠军位置盘踞了两周以上。紧接着老谋子又拍了《十面埋伏》,一不小心又 挣了1.6亿元的票房,按说这都是鼓舞人心的事———中国国产电影第一次将进口影片的票房全比了下去,中国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但遗憾的是,没有人将张艺谋当英雄,也没人拿他当中国的斯皮尔伯格,跟他几个亿的票房相辉映的是口水成河的批判,批判他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批判他太注重商业。接着“跳下海”的是陈凯歌,陈凯歌作品向来以厚重的历史感著称,但他一出手弄了个《和你在一起》,视角对准了普通人,虽然老百姓们都喜欢看,而且看得涕泪滂沱,但评论者 们却骂他媚俗,而陈凯歌也因此一俗到底,拍起了商业大片《无极》,找来了 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内地的明星,有意要玩一把大的娱乐游戏。由于《无极》目前还在隐秘状态,因此批评之声还 没出来,估计面市后也 免不了挨骂的命,因为《无极》是拿钱砸出来的,分明就是好莱坞商业片的操作模式,打的是明星牌、特技牌、排场牌 。与屈指可数的 几部商业片相比,中国的文艺片却泛滥成灾。放眼望去,柏林、戛纳、威尼斯、塞巴斯蒂安、蒙特利尔 等大小电影节都晃动着中国导演们的身影,个个带去的都是艺术片,而且个个都能捧个奖回来。一文艺就怀旧,一 艺术就压抑,有了部《 孔雀》以后,就接着出了《青红》,又接着出了《红颜》,挥之不去的20世纪70年代的集体回忆,还有已经深入骨 髓的贾樟柯汾阳情结,仿佛中国人的青 春都是在哭泣和压抑中、在贫穷和死亡里、在灰暗和绝望中度过的。仿佛不这样就显不出导演的才 情。而面对着观众的不捧场不买账,导演们振振有词———我的电影不是拍给 所有人看的,票房不是衡量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 有道理!但问题是,中国电影市场人均每年1.15元的电影消 费已经够惨淡的了,谁来给中国内地电影救市呢?

  市场:大部分导演“练地摊”

  中国内地有着13亿人 口的巨大观众资源,但与之相关的电 影市场却极不相称,据统计,国人平均每5年看一场电影,2004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为15亿元, 平均每人的电影消费为1.15元。 计划经济结束之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导演们开始发现市场无门。发行部门成了终审裁定的最高法院,制片厂的投产决策,广电部电影局的通过令却都只是在生产制作阶段有效,一旦成了成品,能否推销的决定权就全在发行部门的手里。2004年,中国国产电影已经超过200部,但真正进入电影院线,能跟观众见面的只占三分之一,其他都在积压,要么在电视上播一播,要么在农村放一放。而一些小制作的电影即便露了面,最多只能上榜一周,有的甚至一天也就撤了下去。于是,有内行人说,中国内地的中国电影市场只开专卖店,品牌只有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而大部分的导演都找不到卖场。也有内行的人说,既然是市场,那就得什么都卖,萝卜白菜可以,品牌时装也行,起码都要得到摆摊亮相的机会,如果没有铺面,那么大多数的导演就只能“练地摊”了。也难怪那么多的人要到国外的电影节去赶场子,国内卖不出,卖到国外还能创外汇,何乐而不为?

  批评:不是骂倒就是捧倒

  张建亚导演曾经比较过近几十年的理论评论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语气措辞一天比一天强硬激烈,态度立场一年比一年武断专横,骂你没商量!管你多大的导演,管你花费多少心血,反正不及他一个半小时,场灯一亮他就敢骂。最狠的是连电影都不用看,道听途说翻翻杂志就出口:‘他这电影我不用看就知道好不了!’”如前所说,谢晋、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全都是在唾沫星子里泡过的,还能如此镇静地站起来继续工作,只能说他们定力不错。不仅评论文章如此,媒体的快餐文化也是一个样,电影没出来之前哄抢新闻,只要是大导作品、明星主演,媒体一定蜂拥而至,个个都要独家新闻,爬梁上架做梁上君子偷拍的有之,拍不到反目成仇搞臭再说的也有之。但另一面,各大奖项却又不断捧场,国内电影节多如牛毛,弄得文化部门开始出面精简合并、降级,才算减少了一些,而电影节上,评论理论媒体的骂声全部忽略,奖项越来越多,仿佛部部影片、个个演员都难以取舍,于是“双黄蛋”下了又下,今年的华表奖更是“三黄”、“四黄”的也全都出来,猪肉均分得分量越来越轻,但一时间祖国大地上却冒出了无数影帝影后。中国影坛之怪现状虽然不少,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百年之后,中国电影仍在攀升。而当有一天,中国观众平均年观电影次数超过1次,中国有50部以上的国产电影影院票房超过1000万元,中国电影制作的赢利概率超过60%以上,中国电影产业的春天也就真正到来了。徐晖周娴龙迎春

  (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