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作为西方修辞的中国人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4:24 南方都市报

  拟管锥编

  顾思齐

  李敖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提到:“英文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机会。这句话是讽刺的意思,说中国人的机会很渺茫,做了中国人,就没有机会了……”在这句谚语中,中国人被当作
反讽的对象;虽寥寥数语,实际上却浓缩了近代西方人的中国观:中国的历史是失败的,中国的前程是黯淡的,作为中国人,已丧失了机会。

  这种将中国人作为“反面教材”的修辞策略,不仅在大众语言中流行,在大师名流的学术文本中也不鲜见。阿克顿1858年有《美国英语》一文,是对《新美国百科全书》的评论,其中说:“这本书中关于政治的主要条目是亚当斯家族。必须承认它们没有摆脱变质的民主精神,它后来威胁要把高贵的宪法贬低到欧洲革命民主制的水平之下;那种只有中国人才可与他们一争高下的可笑的自我炫耀,并没有损坏他的名声。”在此,中国人并非阿克顿的论述对象,而仅是一种语文手段;但由这一微不足道的语文细节,却可见,在这位近代西方最渊博的史学家的知识视野中,自我炫耀竟成了中国人的最大特征之一。

  马克斯·韦伯写于20世纪初叶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中的“客观性”》有谓:“……社会科学中系统的和正确的科学证明,如果要达到它的目的,其正确性甚至必须被中国人所承认,或者更准确地说,它必须为达到这一目标做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对某一理想的内容及其终极原则做逻辑分析,并且发现由追求这一理想而导致的结果,无论从逻辑上说还是从实践上看,对于中国人来说也都必须是有效的。”这里大约是指,中国人是难以理喻的,如果社会科学的原理和逻辑居然连中国人都能接受,那就能彻底证明原理和逻辑的客观性了;这样,就等于将中国置于西方文明的“别处”,将中国人视为理性思维的“他者”。

  朱利安·班达1946年在《知识分子的背叛》的再版前言里,认为有两种不同的“文明”,一是艺术的文明,一是道德的文明,二者可能相互排斥;也就是说,艺术的文明,可以同时是反道德的文明,像文艺复兴时期的

意大利就是如此。他在注释中顺带提及:“另一个例证是中国,从艺术的观点来看,它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从道德的观点来看,则应该是被禁止的。”可见,满口仁义道德的中国人,在西方人眼中恰恰是不道德的。

  以上这些关于中国人的文本片断,都不是规范的学术批评,但也不是恶意的文化诬蔑;在他们笔下,中国人只不过被当作一种文化想像,一种历史参照,在行文之际借以起兴而已。——但也正因此,这种随意的修辞手法,反而更准确地透露出西方人的集体无意识:自我炫耀的可笑性格、不可理喻的思想形式、违反人道的艺术品味……这就是西方文化哈哈镜里扭曲的中国人形象。

  当然,更超脱地看,西方对中国人的歪曲并非不可理解,正如我们也很容易歪曲西方人一样;事实上,我们对西方人的妖魔化,比之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追根溯源,任何文明和社会总是自我中心、夜郎自大的,都更容易对“非我族类”者报以偏见;因而国族歧视并非一种外来

病毒,而是一种内在本能,是一切文化共同体的天性,区别只在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克制这种天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