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正文

广州印象:城市向心力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10:42 金羊网-新快报

  张海律

  两年前,我从呆了半年的深圳来到广州,度过了为试图融入圈子而刻意巴结参加各种组织的短暂日子。随着生活的渐渐稳定,活动半径也日益缩小。当有一天发现自己那往西不走过购书中心、往北不超过体育中心北门、往东不越过暨南大学、往南不上广州大桥的日常生活时,也确信了自己不再需要任何社团组织了。

  总跟别人说起自己在广州和深圳其实是过着节奏一致、内容相当的生活,可为什么在深圳需要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从电影社到同乡会再到英语角,就差没有像《搏击俱乐部》里那样的癌症互助会。人们通过扎堆来填充自己的孤独与寂寞,去体会集体的温暖,而到了广州,却很快发现虽然生活方式依旧,但几乎不会孤独,也就不那么需要社团这样的民间相互取暖设备了。

  作为异乡人,在非家乡的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找到根基。但我想知道的是,什么原因让我在不同城市对于孤独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呢?是个人心态的变化?还是城市文化积淀的深浅?

  我更愿意倾向于后者,这是一种描述不清的城市与个人的关系,总觉得每个城市都有一种奇妙的向心力,于是广州那深藏的不属于我的根基,居然让我在急促的节奏中还有着头脑的休止甚至发呆的瞬间。这种感受相信不是独属于我,女孩爱米曾在深圳发展了成功的民间社团“深圳独立电影社”,到广州工作后,她还想继续延续类似的活动。她拉着毫不上心的我东奔西走地寻找场地后,发觉无论场地所有者还是参与者都没有深圳人那样的热情,只得放弃。我告诉她,广州人更愿意在家看碟,而没有必要为了排遣孤独而去分享私人感受。不过几个月后,闲不住的爱米与朋友们办起了一个新的东西———时尚网络心灵刊物《After17》。

  广州是自由随意而显混乱的秩序、是事不关己的包容、是生活大于梦想的实际。对我,它就是生活之城,而不是圆梦之城。而对于本地人,他们是否又真能浸入这五味杂陈的生活泥土,牢牢守住心灵之根呢?

  九姑娘是一个热爱粤土气息、家乡文化的东山女孩,她曾为东山这个地名在行政上的消失怨恨不已。这是个让很多广州人自豪的地名,为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为了消除一些浅浅的区域不平等,它消失了。她就此更进一步感觉到自己已经摸不到家乡的根了,这是缘于多元文化的融合渗透,也是由于广州地理和权力中心的长期缺失。如同湖南卫视《象形城市》所说,随着必然的现代化进程,广州的权力中心,从高第街到天河再到番禺,发生一次次的瓦解与迁移。如果这种中心与根有关,那么一轮轮的发展早已将人们捎上城市的旁枝末节,在枝繁叶茂间,渐行渐远,愈发迷失。

  (夏天/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